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展会报道 > 内容

齐聚海南,共襄盛会!“东方雨虹”全国各省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论坛成功举办!

种猪网 2023-03-06

阅读()

2023年3月5日下午,第四届养猪集团领导人论坛之『“东方雨虹”全国各省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论坛』在海南临高碧桂园酒店凤凰厅举行。

11省(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科学家齐聚海南,共襄盛会!

图片

 

2023年3月5日下午,第四届养猪集团领导人论坛之『“东方雨虹”全国各省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论坛』在海南临高碧桂园酒店凤凰厅举行。

 

在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中国种猪信息网&《猪业科学》超级编辑部共同组织下,来自黑龙江省、天津市、湖南省、吉林省、陕西省、四川省、青海省、海南省、福建省、安徽省和湖北省共11位首席专家来到会议现场,对过去几年各团队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对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及成果进行分享交流,促进各省市团队间的交流合作,以便以后更好地服务生猪产业发展。

 

邓近平

 

论坛的上半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华南农业大学邓近平研究员担任主持人。

 

刘娣

 

上半场第1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报告是黑龙江省生猪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首席专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刘娣研究员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GS)在地方猪育种的应用》。

 

全基因组选择通俗来讲就是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标记辅助选择,是目前生物种业领域当之无愧的新明星。我国有宝贵、丰富的地方猪资源,目前现存83个地方品种。地方猪的优势是繁殖力高、抗逆性强、肉质好、性情温顺、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劣势是生长缓慢、屠宰率低、背膘厚、胴体中瘦肉少而肥肉多。黑龙江省生猪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团队利用GS技术在民猪保护利用方面开展工作,利用“中芯一号”芯片,准确划分公猪血统、鉴定群体亲缘关系,建设育种基础群。研制了巴民猪芯片,培育了龙民黑猪配套系,进行推广应用,支撑年出栏龙民黑猪商品猪约30余万头,促进民猪资源保存,提高中国地方猪在生猪产业中的份额。目前海南省建立7个龙民黑猪养殖场,龙民黑猪出栏量本年度达到13万头,主要满足海南当地优质猪肉市场。

 

李千军

 

上半场第2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报告是天津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特聘首席专家、李千军研究员的《天津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对天津市生猪产业现状及问题,天津市生猪产业未来发展思路,天津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构架和近年来取得的主要工作进展及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天津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突破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的产业技术瓶颈,坚持绿色、健康、集约、高效发展理念,立足恢复生产保供给,着眼长远促转型,围绕养猪关键技术环节,深入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实现种猪质量明显提升、源头减排和无抗养殖全面开展、重大疫病防治取得实效、养猪工艺装备智能化取得成效、废弃物资充分源化利用、生猪产业发展研究及时,为天津市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打下坚实技术基础。

 

彭英林

 

上半场第3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报告是湖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彭英林研究员的《对地方猪产业发展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考》。

 

地方猪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利用地方猪种与外种猪的遗传差异,借助杂交优势和性状互补效应,使杂优猪既保持地方猪的优良特点,又兼具外种猪的优势,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养猪生产目标;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通过杂交组群加多世代选择,将优良性状固定,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生产水平较高、抗病性较强、适合我国国情的猪新品种或品系;利用地方品种猪肉质好、肌纤维细、肌内脂肪含量较高、肌肉嫩而多汁的特点,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如冷鲜肉、罐藏制品、火腿制品等系列产品,实施产业化开发,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李兆华

 

上半场第4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报告是吉林省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李兆华研究员的《吉林省黑猪产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现有松辽黑猪、吉神黑猪、吉林花猪、东辽黑猪、新吉林黑猪等。黑猪品牌区域性特征明显,小品牌居多。鲜猪肉区域性特征明显,依赖猪肉产区。深加工类产品(如猪肉脯等休闲零食),更能够突破区域限制。随着物流、保鲜技术改善,调猪向调肉政策导向,冷冻/冷鲜猪肉配送范围扩展,好的肉质品牌具有全国扩展性。目前京东上除头部几家店铺猪肉消费量大外,很多没有销售品牌销售量极低。吉林省黑猪的育种目标:培育出极品肉质的黑猪,并且肋骨多,繁殖力好,耐粗,抗逆性强的品种。具有高商业价值,生长发育快,节粮,中等体型,适合低成本规模饲养。黑猪品牌依托的黑猪品种,发展历史悠久,猪品种稳定,现存量较多,猪肉数量可扩繁。在猪种选择时,应选择瘦肉率高、发展历史久、现有存量量大(或易于扩展)的品种。

 

孙世铎

 

上半场第5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报告是陕西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孙世铎教授的《陕西生猪产业现状与秦川黑猪新品种培育》。

 

在生猪产业战略布局中,陕西位置优势显著。国家生猪产业布局正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移,西北地正在成为国家生猪产业的主产区。陕西是西北的门户,具有明显的位置优势。2022年,陕西省生猪出栏1278万头,生猪存栏904万头,能繁母猪存栏86万头,猪肉产量102万吨,整体约占全国的2%。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陕西省将大力实施“两减一增”(减化肥和农药,增有机肥)工程,构建生态循环养猪业。

 

2017年,团队以丹系大白猪为父本,关中黑猪为母本,开展优质高繁型黑猪新品种(秦川黑猪)培育工作。目前,群体继代选育已进行至第3代,生长速度和产仔数显著提升,公斤日龄196天左右;产仔数13.5头,肌内脂肪3.2%,脂肪含量高、嫩度好、肉色好、持水性能强,肉品质优良。新品种培育工作,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与认可,荣获2021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刘莹莹

 

论坛下半场,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兼秘书刘莹莹副研究员担任“全国各省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论坛”主持人。

 

何志平

 

下半场第1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报告是四川省生猪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何志平研究员的《川乡黑猪新品种培育及应用》。

 

我国有近百个地方猪种,地方猪种肉质优异,但生产效率低,目前地方猪的利用主要是用生产效率高的引进猪种作父本进行杂交,但生产出的商品猪肉质一般,而且在商品猪的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毛色分离的问题,影响了商品猪的市场价值。川乡黑猪育种素材来自藏猪和杜洛克猪,自2009年开始,历时12年,培育完成。可替代杜洛克猪作为终端父本生产商品猪,并在保持生产性能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解决了内三杂商品猪毛色分离问题,且肉质得到明显提升。川乡黑猪的培育破解了长期困扰我国地方猪种不能大面积推广利用的技术瓶颈,为地方猪利用打开了“一扇窗”,开辟了地方猪高效利用新路径,将有力推动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川乡黑猪的培育对我国生猪种业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川乡黑猪”新品种已纳入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打响了四川种业振兴第一仗,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决策部署,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贡献一份力量。

 

吴国芳

 

下半场第2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报告是青海省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首席专家、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吴国芳副研究员的《青海省地方猪种质资源挖掘及新品系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

 

根据青海省养猪生产的实际和调研情况,青海省母猪品种主要包括长大和大长母猪,大约占能繁母猪69.67%,八眉二元母猪,主要包括杜八、大八、巴八等,约占能繁母猪23.33%。团队围绕八眉猪、藏猪两个地方品种,以“产业问题→攻关方向→配套技术→集成推广”为研究主线,四个层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八眉猪分子辅助选育标记、背膘精准调控、八眉猪杂交选育及二元、三元猪育肥生产技术、藏香猪良繁生产及人工授精技术等技术,形成地方猪良种猪高效繁殖推广体系;依托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生猪产业平台推广体系,通过技术研发、熟化和攻关,实现了省级技术转化研发、县级技术转化推广和技术转化示范基地三级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强化高原特色地方猪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借助种源优势利用本地化非常规饲料,配套饲料利用体系的构建为发展低碳畜牧经济奠定基础,推动生猪提质增效和产业绿色发展,形成了产、学、研、商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格局。在试验基地、示范区、推广区层层推进,顺利进行成果,为青海省地方猪保护利用以及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图片

 

下半场第3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报告是海南省地方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李新建教授的《生猪种质创新及豫农黑猪新品种培育》。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良种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新品种培育是国家种业振兴的重要体现,开展优质高效型猪新品种培育是种业强国的重要举措。豫农黑猪这一新品种由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谊发牧业从2010年开始,历时11年培育而成,猪肉质肌内脂肪高,系水能力强,肉质较好。豫农黑猪作为多个猪种培育的群体,前几代的杂合性较为明显,随着世代的增加,群体杂合性有所下降,群体逐渐趋于稳定。从二世代到五世代,群体的离散程度明显逐代降低,表明该群体的遗传一致性逐代提高,可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群体遗传特性。

 

周伦江

 

下半场第4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报告是福建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周伦江研究员的《福建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养猪业布局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变化,行业更集中,快速转型升级,上下游产业链得到了延伸,生物安全措施做到了极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得到提升,新一轮的环保监管更加严格,新建楼房猪舍占比较高。

 

张晓东

 

下半场第5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报告是安徽省生猪产业体首席助理/育种岗位专家张晓东教授带来的《安徽省生猪种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年末,安徽省生猪存栏1655.8万头,同比增长4.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57.3万头,同比增长5%;规模猪场(户)7500余家。全年生猪出栏2920.9万头,同比增长4.4%;猪肉产量248.3万吨,同比增长4%,已完全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种猪企业有6家国家瘦肉型猪核心育种场、1家地方猪核心育种场和13家省级核心场,初步实施区域性联合育种。6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存栏纯种核心群母猪15000头以上,年提供优质种猪15万头以上。安徽省生猪种业发展存在问题,自主良种短缺,外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地方猪产业化效率低,品牌影响力有限,产业整体水平不高,高质量发展仍有差距。今后要合理规划布局,推进区域发展。打造联合平台,扩大皖猪影响。研发育种技术,实现高效育种。加强品种培育,实现自主创新。创制杂交组合,实现提质增效。

 

彭先文

 

下半场第6个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报告是湖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彭先文研究员的《湖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效与思考》。

 

湖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于2018年启动,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和省内优势龙头企业,以“优质、绿色、生态”为目标,“产、学、研、推”紧密结合,围绕“种、料、养、病、环境”等生猪产业关键技术环节开展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系)培育,高效聚焦区域产业需求,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有效对接国家产业体系,强化先进成果落地应用,优化完善管理运行机制,高效服务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

 

赵金标

 

本场论坛上,山东海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特邀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赵金标研究员分享了题为《25-羟基维生素D3改善猪全周期生产性能机制的研究》的报告。

 

曹洪征

 

东方雨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曹洪征分享了题为《楼房猪舍粪沟防水及病害治理》的报告。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