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展会报道 > 内容

以“防控有道,净化有为”为主题——“勃林格殷格翰猪病防控与净化生产实践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猪兜 2021-07-02

阅读()

非洲猪瘟给整个养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确定性,随着行业的整合、生物安全不断升级、养猪从业者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猪病的净化俨然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重要目标。

展会

 

非洲猪瘟给整个养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确定性,随着行业的整合、生物安全不断升级、养猪从业者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猪病的净化俨然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重要目标。2021年6月29日,“勃林格殷格翰猪病防控与净化生产实践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该论坛以“防控有道,净化有为”为主题,邀请了行业内知名专家以及优秀从业者,共同探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开展猪病的防控与净化工作。

 

戴华伟

戴华伟

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大中华区负责人

 

戴华伟先生对参加论坛的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深切地感谢过去18年来一直支持勃林格的客户与朋友。勃林格践行“根植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相信“只有预防和控制好动物疾病,才能给人类带来更安全、健康和营养的食品供应”,在全国范围内不仅积极开展猪伪狂犬病和蓝耳病等的控制净化项目,而且在非洲猪瘟来临之后,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合作共同开发ASF综合性生物安全在线管理评估微信小程序 ,上线“线上养猪顾问”服务,随时为养殖户提供问题咨询和专业解答,在疾病的防控与净化道路上,勃林格一直在探索与实践。

 

01

 

生物安全体系是猪场疫病净化的保障

 

杨汉春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杨汉春教授在分享中提出,随着非洲猪瘟的流行呈现常态化,加之非瘟病毒污染面大、传染源与污染源多样、田间毒株变化使疫情复杂化,我国的非瘟防控任务仍然艰巨,在没有一种可以推向商业化生产和应用的安全、有效、可信的“非瘟疫苗”时,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仍然是防控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手段。

 

当下生物安全已成为行业共识,为疾病净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疾病净化要从种猪场净化、区域净化开始,最后实现全国根除/消灭。杨汉春教授分析了做好四种疾病(猪瘟、伪狂犬、蓝耳病、口蹄疫)净化的路径:1)蓝耳病。阴性种猪场,维持阴性,禁止使用蓝耳病弱毒活疫苗;阳性种猪场通过闭群、监测与淘汰、更新实施净化,最终达到不免疫无疫。2)猪瘟。种猪群逐头检测,淘汰阳性种猪,从免疫无疫、停止疫苗免疫,最终达到不免疫无疫。3)猪伪狂犬。第一阶段监测,确定种猪群感染和带毒状况;第二阶段检测与淘汰,种猪群带毒率小于10%或15%,全群检测后淘汰阳性带毒种猪,带毒率大于10%或15%,后备种猪全群检测,阴性留种阳性淘汰或育肥;第三阶段实施部分清群;第四阶段维持阴性,实现不免疫无疫。4)口蹄疫。坚持疫苗免疫,做到免疫无疫。

 

02

 

动物防疫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

 

万强

万强

全国畜牧总站专家

 

万强老师对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进行了解读。本次修订的一项核心内容是将防疫方针由原来的“预防为主”,调整完善为“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净化、消灭相结合”,为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确立了新的目标和路径。修订后,补充完善了多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如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动物运输主体与车辆的备案、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等,并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万强老师介绍,多年来,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有效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大范围发生,取得了积极成效,应当长期坚持下去。目前,国家明确提出要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动物防疫工作新的目标任务。新发展阶段, 要逐步根除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较大危害的特定动物疫病,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还是要走净化与消灭的道路。当前,我国动物防疫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生产经营者需要承担的责任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全面,不改变旧有的防疫理念和养殖模式,经营成本和风险一定会非常高,必然会在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途中被淘汰。万强老师提醒,随着主体责任的强化和落实,动物防疫策略和财政支持政策也会逐步调整。谁能够走在政策调整的前面,谁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赢家。

 

03

 

猪瘟根除时机已成熟

 

涂长春

涂长春  

军事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涂长春研究员分析了当前我国猪瘟的流行情况。随着100%免疫覆盖,我国猪瘟大规模暴发基本停止,流行率低,以零星散发为主,感染率持续下降,抗体阳性率整体处于平衡上升状态。由于当前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各型毒株仍可产生有效的交叉免疫保护,而且诊断和监测技术已经成熟,猪瘟净化被纳入各级兽医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因此猪瘟根除时机已经成熟。

 

涂长春研究员分享了实现猪瘟净化的五个阶段:1)准备阶段——猪场的选择:猪场规模不应太小,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较好,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疫病防控体系。2)控制阶段——免疫:净化猪群应实行100%普免,并建立完整的免疫记录档案。3)强制清群与净化阶段——淘汰:定期对猪群进行病原监测和血清流行病学检测,淘汰阳性猪只,最终建立阴性猪群。4)监测阶段——防止复发或传入:设置哨兵猪,每4个月对种猪群进行抗体检测,最终实现24个月无阳性。5)认证阶段——无疫状态。最后,涂长春研究员强调,疫病净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成本效益决定了净化的成败。

 

04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是长期奋斗目标

 

高崧

高崧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

 

高崧教授分析了当前我国猪伪狂犬病的流行情况,提出持续感染的猪是病毒在猪群中循环传播的主要根源。自2012年以来,我国部分免疫猪场暴发猪伪狂犬病是由变异的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其对猪的毒力异常增加,某些商品化疫苗免疫不能产生足够保护。在无变异株特定疫苗的情况下,高崧教授提出了针对变异株引起的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1)净化(免疫无疫),主要适用于两类猪场(野毒感染阴性场、野毒感染阳性率低的场),目标是通过做好生物安全工作,防止野毒侵入的同时,加强gE抗体监测,有计划的淘汰阳性猪,选用优质的疫苗进行免疫。2)净化(不免疫无疫)。这是猪伪狂犬病防控的最高境界,也是兽医工作者的长期奋斗目标。3)控制。对野毒感染阳性率高的场,如gE抗体阳性率达40%以上,且目前尚无净化计划的,现阶段的目标是降低临床发病,减少经济损失。

 

高崧教授最后提醒,在非洲猪瘟流行的背景下,降低因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株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的死亡,是猪场的当务之急。只要企业、政府双方保持高度共识,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就能成功。

 

05

 

生物安全是任何净化策略成功的根本

 

夏天

夏天  

PIC中国健康保障经理

 

夏天经理对两种蓝耳病净化策略进行了案例分享。第一个案例是从PRRSV、PEDV、MHP阳性猪群获得仔猪的种猪,其成功的核心点在于所有后备猪在保育和育肥前期暴露蓝耳和支原体,通过建立免疫力,避免高胎次母猪的排毒。当无法找到阴性后备猪或者阴性后备猪过于昂贵时,该案例给我们生产者提供了一个建立阴性群(不排毒)的额外选择。第二个案例是蓝耳阴性群野毒感染后的净化。该案例说明,要根据蓝耳病毒株的传播能力来思考蓝耳净化策略;MLV和野毒净化的策略,不应该仅仅关注净化场的经济比较,对下游猪场由于新毒株的引入导致的损失,才是我们考虑的核心。

 

在实施蓝耳病净化时,可以选择弱毒疫苗驯化,也可以选择野毒驯化,两种净化方案各有利弊。选择弱毒疫苗驯化,净化时间比较长,但是损失小,恢复生产时间比较快;选择野毒驯化,净化时间短,但是损失大,恢复生产时间比较慢。夏天经理强调,没有一个方案是完美的,而生物安全是任何净化策略成功的根本。

 

06

 

病毒在变异,检测要升级

 

王衡

王衡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与2018年传入的非洲猪瘟毒株相比,非洲猪瘟变异株在基因组序列、致病力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猪感染后潜伏期延长,临床表现轻微,排毒滴度低、间隙性排毒,难以早期发现。因此,病毒在变异,检测也要随之升级:核酸检测多部位取样,核酸检测多靶基因检测,血液检测,提高监测频率。

 

在检测方法上,王衡老师建议,要加强临床巡视,一旦发现可疑临床表现应第一时间采样检测;改进主动监测,每周对猪群进行病原和抗体检测,在风险节点也应进行采样检测;对可疑猪的同舍和关联舍猪群,采集深部咽拭子和抗凝血,同时采集环境样品进行病原检测。

 

一旦确诊为低致病力毒株,立即按栋、区域采血40%,评估本场的感染率。当抗原抗体阳性率<10%,如果发现及时,可以采取全群普检+精准剔除;如果发现较晚,可以考虑加大剔除力度。当抗原抗体阳性率>20%时,立即停止检测及清除,舍内不做任何隔离,充分混群,达到群体免疫目的;同时闭群不引入阴性后备,加大淘汰母猪强度,适当使用药物防治,以降低细胞因子风暴。

 

07

 

生物安全已成为猪场生存的“必需品”

 

胡玉龙

胡玉龙  

勃林格产品技术与SPC经理

 

胡玉龙经理在分享中提出,非免疫净化状态使生物安全成为了猪场生存的“必需品”。生物安全不是具体的文字和知识,而是具体的设施及执行的制度,是刻在脑子里的思维方式,是猪场的哲学。

 

生产体系的构架和生产工艺构成了生物安全的骨架,构架的选择决定了生物安全的高度,生产工艺的选择决定了产出和效益水平。胡玉龙经理从具体案例入手分析了生物安全的整体布局,强调,生物安全不需要做到“变态”,相反,生物安全需要求简,因为只有操作简单了,生物安全才能真正做到位。对于选择什么样的硬件?胡玉龙经理认为,用力过猛与维持现状都不好,要核算成本效益,要软件与硬件配套,有时硬件很硬还不如人硬。

 

08

 

猪场的免疫程序优化有道可循

 

方淑河

方树河

勃林格资深技术服务经理

 

后非瘟时期,由于不同来源和免疫状态、没有监测隔离驯化的后备种猪引入,给疾病(尤其是PRRS、PED)防控带来很大压力。很多猪场原来的免疫程序比较繁琐,免疫接种次数太多,基于生物安全的考量,需要优化免疫,减少免疫疫苗种类和接种次数,做到有效免疫。

 

后非瘟时期如何做好猪场免疫管理?方树河经理提出,没有一个可以走遍四方的免疫方案,同一个场的免疫方案不宜一成不变。首先要了解猪群主要疾病压力,正确分析猪群健康状态,确定猪群需要打什么疫苗?哪些疫苗可以少打或不打?然后根据感染链条群体免疫思路制定各个主要疾病的免疫程序,根据疾病特征确定免疫方法。最后选择好疫苗正确免疫,免疫后做好检测评估和改进完善。

 

方树河经理重点分享了后非瘟时期猪场的主要疫病,非洲猪瘟事关猪场存亡,应列为防控的核心,主要通过生物安全来防控,通过监测做精准清除;PRRS、PED、PCVD、PR、CSF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元凶”,要做好监测与疫苗免疫;细菌性疾病是“帮凶”,科学用药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最后提出,有效的免疫建立在检测之上,要有系统的监测方案。在设计猪群免疫优化方案时要坚持24字方针:科学诊断,主抓基础;监测优化,化繁为简;生物安全,策略用药。

 

精彩花絮

 

会场

 

会场

 

会场

 

会场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