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过程中,如何降低断奶仔猪死亡率是养殖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仔猪断奶期间,需应对生理、心理及环境管理上的多重挑战,容易造成其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例如,消化系统在断奶初期尚未成熟,仔猪的肠胃重量和容量有限,难以迅速适应正常的采食,会对仔猪的发育和生长造成负面影响。
断奶仔猪对营养的需求极高,但消化吸收的负担大,进食量不足和不规律的进食时间易引发仔猪出现腹泻、营养不良及全身水肿等症状。若断奶期过渡不顺利,可能导致仔猪出现能量负平衡,体重减少,精神不佳,这不仅影响了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也会造成仔猪死亡。刚断奶的仔猪被毛稀少,皮下脂肪不足,缺乏对体温调节至关重要的脂肪,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加上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这些都成为仔猪易发疾病的缘由。鉴于以上生理特性,仔猪在断奶后很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甚至引发死亡。为了减少断奶仔猪的死亡率并提升养猪业的效益,笔者深入探讨造成早期断奶仔猪存活率偏低的诸多因素,并从营养补给、环境优化、管理改进和疫苗免疫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综合性建议,以供养猪从业者参考。
1.早期断奶仔猪成活率低的原因分析
1.1 断奶应激
断奶初期,仔猪会经历一系列来源于心理、营养和环境3个方面的应激挑战。首先,仔猪会出现心理应激,其通常表现为哼唧声不断、食欲减退、抗拒采食以及情绪焦躁不安等。这些心理变化还会反映在其外观上,如毛发变得粗糙、长且卷曲,毛色欠佳。此外,心理应激还会使仔猪对温度变化更加敏感,容易发生腹泻。在体重方面,由于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仔猪的体重不仅无法随日龄增长而增加,反而可能出现下降。其次,营养应激是断奶初期仔猪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断奶后,仔猪需要从温暖的液态母乳逐渐过渡到冷却的干燥颗粒饲料。然而,由于该时期仔猪的消化系统尚不完全发育,消化吸收机能不完善,这一转化过程往往不理想。这会导致仔猪采食量不足,营养摄入困难,饲料转化率过低,进而出现腹泻和生长速度缓慢等问题。随着仔猪日龄增加,饲养管理策略也需要相应调整,可通过分群饲喂。最后,仔猪会面临环境应激,它们需要5~7d的时间来适应新圈舍的温度、湿度以及其它环境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仔猪的采食量会受到影响,免疫力降低,腹泻症状可能加重,从而导致死亡。
1.2 饲养管理不当
不恰当的饲养管理是造成早期断奶仔猪存活率偏低的关键因素之一。仔猪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对不良的饲养管理条件更为敏感,猪圈温度和湿度的调控失当、饲料的品质不合格以及卫生状况不良等因素,均可能对仔猪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仔猪无法适应恶劣的环境,免疫力降低,生长发育受阻,进而增加死亡的风险。仔猪饲料中营养物质不平衡,也会引起仔猪的非健康反应,如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会引起仔猪免疫力降低。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如果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多,超过仔猪的吸收范围,也会引起腹泻,造成仔猪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1.3 遗传因素
仔猪的存活率受到多种遗传因素的影响,包括母猪的产仔数、新生仔猪的体重、同窝仔猪间的体重差异、母猪妊娠期的长短、分娩过程的时间、母性能力、仔猪是否存在先天性疾病、母猪的乳头数量以及初乳量等。仔猪的存活率与母猪产仔数量、分娩时长以及先天性缺陷呈现负相关,而与仔猪初生体重、同窝仔猪体重的均匀度、母猪妊娠期的时长,母猪的母性能力、乳头数量以及初乳的分泌量呈正相关。遗传选择被认为是一种更加具有潜力的策略,能有效减少仔猪的死亡率。
2.提高仔猪健康的管理策略
2.1 保障仔猪的营养水平
仔猪的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摄入的营养是否充足。在仔猪断奶前,获取营养的主要方式是母乳,母乳中不仅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可以为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提供支持,且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帮助仔猪获得免疫力,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患疾病的风险,减少哺乳期仔猪的死亡率。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但是浓度下降很快,因此仔猪出生后,要尽快使其摄入初乳,降低患病和死亡几率。在仔猪出生后1~2周,仅靠母乳已经无法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此时养殖人员应该对仔猪补充适当的饲料,不仅可以为仔猪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同时可以锻炼仔猪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及肠胃功能,减轻断奶后采食饲料带来的肠胃应激和消化压力。
2.2 实施科学的断奶方法
常见的断奶方式包括分批断奶法、逐渐断奶法和一次断奶法。分批断奶法是指在仔猪断奶期间,根据体重差异进行分群处理,有助于科学确定不同仔猪的断奶时间点。先将体重较重的仔猪移出,间隔2~3d后,再将体重中等的猪只转移,最后再经过3~4d的间隔,将剩余的仔猪移走。但这种方法也会给养殖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量,管理较困难。逐渐断奶法是逐步降低哺乳频率,直至完全停止哺乳。在白天先将母猪从猪舍中迁出,阻止其为仔猪喂奶,晚上时再恢复哺乳。经过4~6d,仔猪会逐步习惯这种新的哺乳模式,然后母猪再次被隔离,完全停止哺乳。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仔猪提高自主采食的能力,逐渐适应脱离哺乳的生活,但同样也会给养殖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负担。一次断奶法指仔猪生长到一定的日龄,立刻进行断奶处理。该方法可能会引起仔猪应激,导致消化不良,因此建议等仔猪稍微适应后再进行采食。
3.减少断奶仔猪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新生仔猪饲养管理
新生仔猪出生时,管理的关键是要防止其受到母猪的踩踏和挤压,或由于饥饿和温度过低引起的死亡。仔猪出生1周后,饲养管理的重心应该转移到母猪的饲养和促进仔猪健康生长上。对于母猪产后的管理,要确保母猪获取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以保证其正常产奶,为仔猪提供足够的母乳。母猪的营养摄入不仅可以辅助仔猪的饲养管理,有助于仔猪生长发育,同时也能促进母猪体质和生殖系统的恢复,为下一轮的配种和分娩做好准备。仔猪出生1~2周后,可逐步引导其采食固体饲料,以补充仔猪在快速生长发育过程中母乳营养不足,增加体重和抵抗力。仔猪断奶后,猪舍的环境舒适度也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死亡率。仔猪舍内的温度范围在28~30℃,并在前3周内,每周递减1℃。可以使用保温垫、保温灯和加热器等设备保持温度的稳定性,避免昼夜温差过大,引起仔猪应激。在维持稳定温度的同时,确保充分通风,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
3.2 科学建设保育舍
仔猪的保育过程对断奶仔猪的死亡率起到关键作用。猪场在选择保育舍的位置时,应充分考虑到断奶仔猪的生理需求,挑选避风向阳、干燥且通风较好的区域,远离化粪池及无害化处理场所,以降低病原菌的侵害风险。朝南建造保育舍,采用45°倾斜的透明玻璃与保温效果良好的材料作为屋顶,以更好的控制温度和采光。屋顶装置排风筒,并在舍内安装风机,以促进空气流动。可以选择网床饲养,以便仔猪与粪便分离,更有利于疾病预防。保育舍的大小应保证每栏可以容纳8~10头仔猪,每头仔猪的活动空间为0.5~0.7㎡。
3.3 完善仔猪疫病防控体系
仔猪疾病的有效管理,主要在于阻断仔猪间的疾病传播。养猪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疫病监测系统,加强生物安全措施。胃肠炎、结膜炎、肺炎、关节炎和皮炎是仔猪常见疾病,会造成仔猪生长发育受阻,身体多系统功能衰竭,进而引起死亡,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疫苗免疫和药物预防控制。断奶1周后,仔猪生长状况稳定,应立即进行疫苗接种工作,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确保针头尺寸适宜、注射部位及角度准确、剂量适中。同时,应依照每千克体重10~20mg的剂量,给予丙硫咪唑口服1次,以驱除体内寄生虫,保障其健康成长。
4.小结
降低断奶仔猪死亡率需要从多个环节入手,采用全面化的养殖管理手段,才能显著提升其成活率。关键在于掌握断奶仔猪的生理需求,通过环境优化,营养补充,疾病防控等关键手段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希望通过该研究为广大养殖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建议,确保仔猪持续健康成长,从而为养猪行业的长期繁荣奠定基础。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