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几种难以控制的疾病的出现和重新出现,人们对动物健康的重要性及其与生物安全的关系的认识有所增加。这在养猪业中尤为明显,最近发生的非洲猪瘟或猪流行性腹泻事件表明了这一点。
此外,更好的生物安全可能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并可能有助于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生物安全可以定义为旨在降低病原体引入(外部生物安全)和进一步在农场内传播(内部生物安全)的可能性的措施的应用。预防猪传染病对动物福利和经济生产力都很重要。
此外,当涉及人畜共患病原体时,预防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也很重要。生物安全包括防止病原体进入和在动物群内传播的所有方面。
近年来,随着非洲猪瘟或猪流行性腹泻等难以控制的疾病的出现和重新出现,人们对猪健康及其与生物安全的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增加。
在其他情况下,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动物病原体有可能产生大流行事件。在整个生产链中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可将新病原体引入农场及其在农场内传播的风险降至最低。
尽管如此,可持续生物安全计划的实施及其持续改进仍然是许多养猪场面临的挑战。
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的防控呢?
一、管理制度
1.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是同一栋舍生猪同一天转入、转出的管理方式,不仅能提高规模化猪场管理效率,还是ASFV和其他疾病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规模化猪场一般根据生猪生理阶段和生产目的划分为产房、保育猪舍、育成猪舍、后备猪舍、配种猪舍、妊娠猪舍,“全进全出”管理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以“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入、转出管理,生猪进、出前后都需要做好消毒管理。
2.安全引种
引种时需要把好“引种关”。引种猪只至少隔离30天,引种猪只到场后为减少应激,饮水中添加适量电解多维,引种第1周逐渐添加饲喂量,第2周按照猪场疫苗防疫计划合理接种,然后进行驯化,驯化后进行血液检测,隔离时间到期后进行病原检测,阴性后方可混群饲养。
二、人车物管控
1.人员管控
猪场工作人员可作为ASFV携带者,不仅能感染猪场内部,同时还能将ASFV带出场外进行扩散,因此人员管控是非洲猪瘟防控的第一步。
一是要提高人员对ASFV的认识。猪场可以定期开展培训,尤其在引种前、春秋疫苗接种前、猪只转群前等要进行专门的非洲猪瘟及常见疾病防疫培训。
二是制定严格的进出场制度,所有进出人员进出猪场需要在门卫处登记,任何人不得将生肉及相关猪肉制品带入场内。
三是进出场区需要做好消毒防疫,进场前在生活区进行2~3天隔离,沐浴、消毒后才可以进场,其携带的物品、衣物需要熏蒸2小时。
2.车辆管控
严格管控生猪运输车辆,生猪运输车辆切勿入场前在场外停留过长时间,规模化猪场应在距离入场口1千米外设立物资、生猪交接站点,并有专门的进场路线、出场路线,病死猪、粪污转运都需要配置专门车辆,不可与生猪运输混用。好进出车辆消毒防疫,进、出场的车辆需要做好清洗、消毒、烘干,货车司机同时通过人工通道消毒。
3.物品管控
ASFV可污染生猪及其猪肉制品,同时饲料、饮水、护具、车辆、人员衣物、鞋子均可携带病毒,为切掉ASFV间接传播途径,规模化猪场必须从细节入手,做好“物品把控”关。
一是制定物品进出管理规章,规模化猪场对不能带入场内的物品(如腊肉、腊肠、火腿肠、奶制品、牛羊肉、家养宠物等)列出清单,严禁员工违规操作。所有入场物品需要进行登记,熏蒸消毒或紫外线消毒处理。
二是规模化猪场的日常用具、工具、器械等不能串区使用,不能混用或外借,且每次使用后都需要用清水冲洗、药物消毒。
三是病死猪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ASFV流行期间,每天清理猪舍粪污,其粪污、病猪、死猪、饲料等相关污染物都需要做好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ASFV污染物。
综上所述:
规模化猪场由于生猪养殖数量较多,出现ASFV感染后容易爆发大规模流行,且ASFV变异能力强,基因组对其编码蛋白研究还未完全解析,因此生物安全防控是目前阻断ASFV传播的最有效方式。
从我国ASFV传播途径看,主要和生猪异地调运、猪场人车物进出管理和生猪饲喂管理有关,因此,规模化猪场必须做好人员、车辆、物品和生猪管理工作,通过规范的疫苗接种、消毒、灭蜱害管理提高猪场ASFV的防疫能力。
同时,猪场应根据生产计划、现有条件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加强场区内部人员对ASFV的认知和防控水平,通过科学方法防控非洲猪瘟。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