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地面、墙面多由混凝土构成,饲养过程中广泛与有害病原接触污染,是猪场全进全出重点消毒的对象。
目前多数研究报告已评估致密混泥土表面病原的洗消效果,但猪场墙面、地面都是多孔混泥土,病原或粪污很容易渗入混泥土细孔,在喷雾、熏蒸等常规洗消程序中不会得到彻底的清除,即使表面采样检测结果为ASFV或其它重要病原核酸阴性,也不能证明猪场已洗消彻底。因为采样棉也有可能未采集到藏在混凝土细孔深处的病原。藏在深处的病原可能会因水冲刷或浸泡的情况下重新进入猪场生产系统,从而与猪群接触。
Gabbert等[1]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上的《Recovery and chemical disinfectio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and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es from porous concrete surfaces》对模拟新旧多孔混泥土表面的ASFV和FMDV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并采用碳化混泥土评估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对ASFV和FMDV的消毒效果,为猪场多孔混泥土表面的消毒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点一:
老旧多孔混凝土墙面/地面更容易携带病原
Grubb等[2]测试新鲜的混泥土PH值为13左右,该强碱性来自于混泥土中碳酸氢钙的氢氧根离子,碳酸氢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会缓慢的碳化,形成碳酸钙和水,PH值逐渐降低。
Gabbert等[1]的试验结果表明:未碳化混泥土A、B、C的PH值较高,呈强碱性,都不能分离出ASFV和FMDV病毒;碳化后,多孔混泥土C的PH值最低,为9.1,均可分离出ASFV和FMDV病毒,而且病毒含量最高,见表1、表2和图1。
由此可推测,老旧多孔混凝土墙面或者地面经过碳化后,接触病原后更易让非洲猪瘟等病原长期存活,这也许是老猪场比新猪场更难以进行复产成功的原因之一。
表1 混凝土碳化前后PH值
图1 混凝土用PH指示剂酚酞染色后的颜色来表明碳化后表面PH的变化。
列1:未染色未碳化混凝土的原始形态。
列2:未碳化混凝土染色后均表明PH>8.6。
列3:碳化混泥土染色后,A混泥土表明无PH值变化,B和C混泥土表明在37℃用5%CO2接触一周PH变低(<8.5)。
表2 FMDV和ASFV从测试样品的复壮
测试值为log10TCID50ml-1±标准差(阳性数/总数)
*未干燥病毒对照组用作对比干燥组对初始滴度的影响。干燥组和未干燥组的初始量均为10µl
关键点二:
针对多孔混凝土表面,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可以提高消毒浓度和延长消毒时间
Gabbert等[1]继续用碳化混凝土C开展消毒试验。以未干燥病毒、不锈钢表面干燥病毒和碳化混泥土表面干燥病毒为对照组,观察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对不锈钢表面病毒消毒和碳化混泥土表面病毒的消毒效果。
结果表明,1%过硫酸氢钾复合盐(1:100倍稀释)消毒5分钟即可完全杀灭不锈钢和碳化多孔混凝土上的FMDV,见表3。但ASFV的耐受性比FMDV稍微强一点。1%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需要10分钟才能杀灭不锈钢上的ASFV,2%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需要10分钟才能杀灭碳化多孔混凝土上的ASFV,见表4。
因此,针对多孔混凝土表面,需要同时提高消毒浓度、延长消毒时间才能达到有效消灭非洲猪瘟病毒的目的。
表3 FMDV A24在不锈钢和混凝土上接触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消毒剂5分钟的杀灭效果
表4 ASFV BA71V在不锈钢和混凝土上接触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消毒剂5分钟、10分钟的杀灭效果
小结
针对养猪场的混凝土表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消毒效果,彻底消灭传染源,防止病原在猪群内的传播:
在消毒之前,需要利用高效的碱性清洁剂进行彻底地清洗、干燥。
尽量将多孔、坑洼的混凝土表面处理成致密表面,降低洗消的难度;
猪舍墙面、过道地面、猪舍外场地表面最经过过硫、戊二醛等消毒后,再利用20%石灰乳+2%烧碱混合溶液进行白化处理,彻底干燥,让高pH值杀灭病毒,并确保100%覆盖;
对于正在进行复产的猪场,特别是对于发生过非瘟或受非瘟严重污染的老猪场,应该多关注多孔混凝土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包括木头、棉织物等其它多孔材料。养猪场可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安全、无腐蚀性,且具有一定的消核酸作用。对多孔材料进行消毒时,需提高过硫的消毒浓度(1:100倍)和延长消毒作用时间,从而确保消毒有效。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