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育肥猪的健康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育肥猪群出现皮肤苍白、渐进性消瘦并伴随死淘率异常升高的现象,已成为困扰养殖场的重要问题。此类症状往往提示机体存在贫血或慢性消耗性疾病,但其背后病因复杂,涉及营养失衡、传染病及管理漏洞等多重因素。本文将从病因分析、诊断要点、解决方案及预防策略四个维度展开,系统阐述该问题的综合防控思路。
病因分析:多因素交织的复杂综合征
1.“寄生虫”感染:隐形的“血液掠夺者”
1) 血液”寄生虫”:附红细胞体病(最新命名为猪支原体,为方便,本文沿用老的叫法)是首要怀疑对象,其会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性贫血(皮肤苍白、黄疸),多发于应激或免疫力低下时。
2)肠道寄生虫:严重蛔虫、鞭虫感染会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虽然此类问题在现在的规模化不常见,但是在驱虫程序不完善时易发。案例:某规模化猪场因未定期驱虫,育肥猪群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高达30%,死淘率从3%骤升至7%,经驱虫和补血治疗后降至4%。
3) 体外寄生虫:血虱大量寄生可直接吸血导致贫血。
2. 营养性贫血:饲料管理的“致命漏洞”
1)铁/维生素缺乏:饲料中长期缺乏铁、维生素B12或叶酸,影响造血功能(多见于未补铁的小猪,但中大猪饲料配方异常也可能发生)。例如,某猪场因使用劣质预混料,导致饲料铁含量仅为标准值的60%,育肥猪苍白比例达15%。
2)霉菌毒素中毒: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损害肝脏和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苍白和渐进性死亡,常伴黄疸或凝血障碍,比如打针后血流不止。
3. 传染病:潜伏的“致命杀手”
1)病毒病:
i.非洲猪瘟(ASF):急性病例高热、广泛出血,但在亚急性/慢性型中可见苍白、消瘦;需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测排除。
ii.猪瘟(CSF):后期贫血、皮肤紫斑,但通常伴随高热和广泛出血点。当前的规模化猪场普免免疫疫苗背景下已不多见。
iii.蓝耳病(PRRS):免疫抑制引发继发感染,导致消耗性贫血。该类问题较为常见,需要重视。
iv.圆环病毒相关疾病(如PCVD):尤其是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可伴随皮肤苍白和肾脏损伤。
2)细菌病:
i.钩端螺旋体病:急性感染导致溶血性贫血、黄疸、血尿。因此苍白和皮肤发黄猪只在猪群中均可见。
ii.慢性沙门氏菌感染:消耗性病变导致苍白。
iii.猪痢疾或增生性肠炎(回肠炎):长期腹泻、失血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
4. 其他因素
1)胃溃疡或肠道出血:饲料过细、应激等导致慢性内出血(剖检可见消化道积血)。
2)中毒性疾病(如慢性食盐中毒、重金属中毒):影响造血或导致器官衰竭。
二、诊断流程:从现场观察到实验室验证
1. 临床观察要点
症状分级:
轻度贫血:耳部、腹部皮肤苍白,活动力稍减。
中度贫血:黏膜苍白(眼结膜、口腔),呼吸急促。
重度贫血:四肢无力、卧地不起,濒死前可能出现抽搐。
伴随症状:黄疸提示溶血,指向附红细胞体和钩端螺旋体病,尤其是有血尿时,更指向钩端螺旋体病;腹泻提示肠道寄生虫或回肠炎;拉血便提示胃溃疡或者回肠炎;群体内有臀部和会阴部有皮炎,指向皮炎肾病综合征(PNDS )。
2. 剖检与实验室诊断
剖检重点:
a) 血液性状:稀薄如水(贫血)、凝固不良(附红细胞体、霉菌毒素、蓝耳)。
c)肝脏:肿大、黄染(附红细胞体或霉菌毒素)。
d)肠道:蛔虫成虫、黏膜出血点(沙门氏菌)。
实验室检测:
a)血涂片吉姆萨染色:附红细胞体(红细胞边缘呈蓝紫色颗粒)。
b)PCR检测:PRRSV、PCV2、胞内劳森氏菌、钩端螺旋体。
c)粪便虫卵检测:饱和盐水漂浮法(蛔虫卵)或麦克马斯特计数法。
三、综合防控方案:从急救到长效管理
1. 营养管理
铁元素补充:育肥期需定期检测饲料中铁含量并根据需要调整。
均衡饲喂:提供符合各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的饲料,补充维生素B12、叶酸和铜等元素,同时避免微量元素过量。定期检测饲料质量,防止霉菌毒素污染。
2. 寄生虫防控
体内寄生虫管理:制定定期驱虫计划,使用合适的驱虫药,并轮换药物以避免抗药性。
体外寄生虫防治:使用杀螨剂和杀虫剂控制疥螨和虱子,保持圈舍清洁干燥。
3. 疾病预防与治疗
疫苗接种:针对PCV2等常见病原实施疫苗接种;针对蓝耳,需要策略性使用爱乐新/伊克米星进行防控;针对附红细胞体和钩端螺旋体等,适当使用抗生素,及早诊断和治疗以防扩散。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农场生物安全管理,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定期消毒设备,监控猪群健康状况。
4. 环境与管理优化
改善圈舍条件:确保圈舍通风良好、空间充足、温度适宜,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5.降低应激
优化运输和转猪方式,避免突然改变饲料或环境,提供适当的丰富化设施以缓解猪只压力。
四、典型案例分析:某万头猪场的成功干预
背景:某存栏1.2万头的育肥场,某个批次的从之前3.8%的死淘率升至6.7%,主要症状为皮肤苍白、渐进性消瘦。
诊断过程:
1. 剖检发现血液稀薄、肝脏黄染,血涂片检出附红细胞体。
2. 饲料检测显示黄曲霉毒素B1含量达35ppb(大于国标的30ppb)。
3. 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EPG=1200)。
干预措施:
发病个体注射多西环素,全群拌料添加多西环素和驱虫药。
更换饲料并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加强猪舍通风(风速≥0.3m/s),降低氨气浓度至10ppm以下。
效果:2周后猪群恢复正常,不再出现苍白消瘦猪只。
五、结语
育肥猪皮肤苍白综合征的本质是机体造血功能受损与慢性消耗的叠加结果。解决此类问题需树立“监测诊断干预巩固”的系统思维:
1. 建立每月贫血筛查制度(抽检10%猪只的眼结膜色泽)。
2. 构建寄生虫与传染病监测体系。
3. 推行精准营养管理(定期检测饲料微量元素和霉菌毒素)
唯有通过多维度、全链条的防控,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死淘率,保障养殖效益。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