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小耳花猪是广东省饲养规模较大的地方猪种,原产于广东省西江以南和粤西一带,中心产区在茂名市电白、高州、化州等县市。广东小耳花猪属于典型华南型品种,该地区属南亚热带、北热带湿润区,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环境适宜。历史上,1983年将广东省境内的黄塘猪、塘缀猪、中垌猪、桂墟猪、罗镜猪、新兴猪和流沙猪统称为广东小耳花猪;1986年《中国猪品种志》中将其与广西的陆川猪、福绵猪和公馆猪合并,统称为两广小花猪;2011版《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将海南的墩头猪并入。广东小耳花猪耐粗饲、对饲养管理要求较低,且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大理石纹评分高,pH和系水力等肉质指标表现出色。近年来,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人们对本土猪种遗传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广东小耳花猪作为珍贵的种质资源,逐渐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本论文以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家庄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家庄”)为例,系统阐述广东小耳花猪现有群体的品种特性、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剖析,以期为广东小耳花猪乃至我国地方猪种的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
1 广东小耳花猪品种特性
1.1 体型外貌
广东小耳花猪为典型小型猪种,具有“六短”特征,即头短、耳短、颈短、身短、蹄短(多呈卧系)和尾短;额宽,有类似菱形额纹,中间有倒三角形白斑,耳小向外平伸,即“小耳”;被毛为黑白花,除头、耳、背、腰、臀为黑色外其余为白色,黑白交界处有2~5 cm的黑皮白毛灰色带,即“花猪”。背腰宽广凹下,腹大拖地,体长与胸围几乎相等;四肢较短、尾根较高;乳头多数为6对,排列整齐。
1.2 主要生产性能表现
广东小耳花猪具有肉质优良、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点,但是同时具有不可忽视的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等缺点。广东小耳花猪性成熟较早,公猪3~4月龄、母猪4~5月龄即有性特征表现,公猪4~5月龄(体重约30 kg)、母猪6~7月龄(体重约40 kg)开始配种,经产母猪总产仔数12头以上。300日龄体重约70 kg、活体背膘厚约30 mm,平均日增重仅200~300 g,生长较为缓慢。在体重约80 kg时屠宰,屠宰率约72%、瘦肉率40%;肉质性状突出,肉色评分3.7分以上、大理石纹评分约3.2分、系水力90%以上,无PSE和DFD肉。
2 广东小耳花猪保种实践
2.1 规范的保种
乐家庄在成立之初便组建了广东小耳花猪保种群,实施活体原位保种。截至2024年9月,维持广东小耳花猪活体资源保种群1个,基础母猪数量200余头,种公猪14头(7个家系)。十余年持续的保种工作,有效保存了广东小耳花猪遗传资源的群体多样性。2022年,乐家庄被列入广东小耳花猪省级保种场。
2.2 现代生物技术的保种应用
乐家庄专门建立了广东小耳花猪乐家庄研究院,非常注重产学研合作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先后与华南农业大学、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科学指导保种。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团队依据常规系谱挑选了51头广东小耳花母猪进行了靶向基因组测序,并进一步分析筛选10 203个核心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构建了其基因组亲缘关系矩阵,以分子亲缘关系系数≥0.1作为划分标准,将51头广东小耳花猪成功划分为7个不同的家系,在基因组水平上重构了系谱。其中,大多数广东小耳花猪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较为疏远,仅极少数个体显示出中等程度的亲缘关系;PCA结果显示,广东小耳花猪保种群存在一定的聚类趋势,但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层。表明虽然群体中个体间存在遗传上的相似性,但整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相对均匀,没有明显的遗传隔离或亚群分化,说明保种成效较为显著。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采用50K SNP基因芯片对保种群226头小耳花猪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与43个猪种的基因组数据进行遗传比较分析,乐家庄广东小耳花猪保种群的血缘纯度超过95%。保种群的血缘纯度较2021年提高3.15%。
3 广东小耳花猪开发利用与推广实践
广东小耳花猪作为华南地区的优质地方猪种,具有独有的肉质和风味。乐家庄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遵循“品种—品质—品牌”,开发、利用、推广广东小耳花猪及其优质猪肉,满足中高端消费市场需求。
3.1 品种遗传改良
在广东小耳花猪提质复壮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其他优质猪种的基因进行杂交改良,以增强其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等经济效益。例如,以杜洛克为杂交父本,采用二元和三元杂交策略,结合不同猪种优势生产品质猪肉。杜洛克公猪与广东小耳花母猪杂交产生二元杜×花黑猪,该组合融合了杜洛克的快长、高瘦肉率和广东小耳花猪的优良肉质和抗逆性基因。进一步,杜×花黑猪二元母猪再与杜洛克公猪杂交生产杜×杜×花商品猪,进一步强化生长性能和瘦肉率以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这种模式的杂交后代同时保持了广东小耳花猪的独特肉质并展现出更高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2 饲养方法创新
日粮中添加酒糟与益生菌饲养广东小耳花猪。在猪日粮中因地制宜地添加一定比例的酒糟,不但可以降低饲养成本,而且可提高猪肉品质和增加养殖效益。益生菌在发酵酒糟生产及畜禽养殖中的应用,能够提高酒糟的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改善酒糟的品质。乐家庄的广东小耳花猪及其杂交组合在饲养过程中,特别注重因地制宜地使用酒糟与益生菌。乐家庄采用一种独特的液态饲喂“土配方”:其中包括优质玉米、豆粕、稻谷、小麦麸和酒糟等粗粮,另外添加一定比例的益生菌。该配方不含激素和添加剂,富含粗纤维和蛋白质,不仅提升了饲料的营养价值,还有助于猪肉品质的提升。实践证明,益生菌发酵酒糟饲喂能显著提高广东小耳花猪及其杂交后代的平均日增重、降低饲喂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3.3 多层次市场拓展
3.3.1 产品开发
从品种到产品,以广东小耳花猪为原料的热鲜肉、冷鲜肉、广式腊味(腊肠、腊肉)、黄皮卤肉和卤猪蹄等,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广东小耳花猪肉的鲜美滋味,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肉质的营养成分。通过自产自销模式,乐家庄广东小耳花猪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深加工再到餐饮体验的完整产业链,全程保证产品品质。
3.3.2 品牌建设
品种与品质是基本盘,但地方猪产品市场推广还必须有品牌的支撑,乐家庄建立了“小尾花猪”品牌,并实施多位一体的品牌建设。首先,在省级保种场的基础上,确保高质量的种猪和商品猪的品种(杂交组合)与品质供应与支撑;其次,通过提供互动体验,如生态养殖参观和传统美食制作,不仅增加品牌的可见度,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此外,乐家庄涉足深加工领域,自产自销腊肉、腊肠、腊排骨等广式腊味产品,丰富产品线。
3.3.3 市场推广
其一,采用自产自销模式,结合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策略,推动产品市场推广。线下商超设鲜肉零售点,线上则通过“叮咚买菜”等平台和自建的微信小程序商城“小尾花猪”拓宽销售渠道。其二,通过成立餐饮品牌企业,形成“生产—销售—深加工—餐饮体验”的销售闭环产业链,直接面向消费者,确保产品品质和消费者认可,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拓展农场体验和研学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参与生态养殖和传统美食制作的互动体验。此外,通过参加行业展会来推广其品牌和产品,例如在第四十八届养猪产业大会上,乐家庄的“藏花土猪、小尾花猪”荣获“粤港澳大湾区最受欢迎品牌猪肉优胜奖”。政府的支持也是广东小耳花猪产品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挂牌广东股权交易中心乡村振兴板,有助于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和投资融资对接服务,加快推动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的协同发展。
4 广东小耳花猪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保种问题与对策
在保种上,广东小耳花猪面临资金不足、种群规模不足、技术人才缺乏以及引进品种冲击等挑战。在保种经费方面,尽管相关主管部门逐年增加保种经费的投入,但地方猪种保种场的资金压力依然较大,进而影响保种工作的开展。种猪存栏量较少则导致保种工作难以开展,而技术人员的缺乏则制约了保种工作的推进。引进品种的冲击和疫病防控压力也威胁着广东小耳花猪等地方猪资源的持续保护。此外,广东小耳花猪群体小、血缘窄,对现存群体的性能表现、特色性状及其遗传基础认识不足,基因组选择等前沿育种技术较难应用落地。因此,建议加强政府在地方猪保护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加大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更多企事业单位通过科技创新和多方合作,探索“保以致用、用以促保”的广东小耳花猪可持续发展道路。
4.2 产业开发问题与对策
广东小耳花猪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同样面临资金压力、技术人才缺乏、毛色和生产效率问题及销售渠道有限等共性和个性问题。资金不足导致保种场难以维持运营,技术人员缺乏则制约选育工作,毛色和生产效率直接影响经济效益,销售渠道有限难以与大规模生产的引进品种竞争。基于此,首先,应坚持中外猪种的差异化育种方向及发展之路,对广东小耳花猪实施区域化、特色化、差异化选育。其次,选育方向上应取其长(肉品质、抗逆性)、补其短(生产效率),有针对地解决广东小耳花猪杂交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毛色、效率等问题。再次,开发利用应以国家政策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生产配套技术攻关,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市场曝光度。最后,加大品牌开发力度,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