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散养生猪仍然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规模和数量都处于中低水平,但其灵活性更强,为众多的散养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然而,这种养殖方式也存在许多缺陷,诸如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混乱、防控意识薄弱以及盲目投入养殖资源等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导致频繁暴发疫病。更为严重的是,为了扩大养殖规模,部分散养户不惜违反引进动物的相关规定,私自通过非正规渠道引种。这些生猪即使携带少量病原而暂无明显临床症状,也极易通过接触感染健康生猪,进而引发猪群疫情的扩散。为了有效遏制这一态势,必须深刻洞察当前的养殖环境,明确养殖户的职责所在,进而制定更为精准的预防、控制、保护等对策,以最小的成本保护猪群的安全。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散养生猪疫病,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疫病防治措施和对策。本文就生猪散养特点、养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对策等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希望对广大生猪养殖者起到积极示范与引导作用。
1 养殖特点
散养生猪是一种在农村以家庭为单位,采用散养方式饲养少量生猪的养殖模式,其特点如下:首先,养殖圈舍选址与建设相对随意,多数散养户倾向于在家庭周围就地搭建圈舍,这种做法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其次,饲料结构相对单一。散养户饲喂生猪时,除了偶尔使用少量的全价饲料外,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这种饲料来源相对简单且易于获取。再者,养殖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大部分散养户存栏在几头至几十头,这样的规模使得养殖者较为容易观察和管理。最后,养殖环境相对复杂。由于条件限制或管理习惯,散养户中普遍存在混养现象,即不同种类的动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饲养,这增加了养殖管理的难度。
2 养殖现状
2.1 防疫意识薄弱
由于大多散养户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培训,防疫意识不足,往往忽略了防疫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有些散养户拒绝配合当地防疫部门的技术培训和疫病防治服务工作,从而导致生猪养殖的疫病防治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实施,造成生猪疫病的发生率大幅升高。
2.2 资金不充足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需要投入大量资
金,涵盖引种、饲养、生产、疫病防控和环境消毒等方面。然而,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散养户因为资金压力可能会选择削减非生产性开支,尤其是疫病防治与消毒等方面的开支。
2.3 疫病防治措施不力
由于缺乏充足的疫病预防经验,许多散养户缺乏对疫病的早期预警和控制能力,并且常常会滥用已经过期或失去活性的疫苗。由于防疫条件不合格,不能及时做好灭鼠、驱蚊虫和消毒措施,导致养殖环境中孳生大量的致病菌,造成疫病的发生与传播。
3 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散养的生猪养殖环境中,规模相对较小的养殖场往往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短板,主要体现在防疫设施的缺失上,如养殖场普遍缺乏必要的消毒池和兽医室,这一现状为病菌在猪群间快速传播提供了温床,增加了疫病暴发的风险。不仅如此,养殖场环境的简陋同样不可忽视,包括通风设备不完善、采光不足等问题,这些均导致生猪长时间处于不利的生长环境中,进而使其免疫力逐渐下降,更易受到疫病的侵袭,严重影响了生猪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3.2 猪舍选址不合理
在选址的过程中,很多散养户缺乏科学规划和前瞻性考量。部分散养户出于便利或成本控制的考虑,将猪舍建设在低洼潮湿、排水不畅的区域,这样的环境不仅容易孳生细菌,还会在雨季造成积水。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散养户将猪舍建设在距离人类居住区域过近的地方,也没有设置合理的隔离带,增加了疫病向人类传播的风险。此外,部分散养户还存在混养现象,将猪、禽、犬等动物混养在一起,这不仅导致饲养管理困难,还使得各种动物间的疫病交叉感染几率大幅上升,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3.3 养殖方式粗放
散养户的养殖方式往往简单、粗放,缺乏统一性和标准化管理。一些散养户将不同日龄的生猪集中饲养,这会导致一些小日龄的仔猪因抵抗力弱而容易感染疫病;同时,妊娠母猪也因缺乏足够休息而机体脆弱,易受传染。在饲喂方面,散养户主要采用单一的粮食进行喂养,而未提供配制均衡的全价饲料,这导致部分生猪的抵抗力减弱,难以有效抵御细菌和病毒的侵袭。
3.4 免疫程序不科学
部分散养户在免疫接种方面存在认知误区。不同疫苗的作用不同,需要按照严格时间和剂量来接种,但是很多散养户对此缺乏充分的认识,常抱有接种一种疫苗即可预防所有疫病的错误观念,这种认知偏差导致部分疫病没有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进而影响了散养户的养殖效益。此外,在疫苗的选择、保存和使用方面也存在不当操作,未能采取科学合理的保存措施,不仅削弱了疫苗的免疫效果,甚至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3.5 疫病处置不科学
在实际生猪散养过程中,一些散养户发现猪患病时,往往未能及时主动地进行治疗,甚至病猪死亡后不清楚病原病因,还未及时向辖区疫控机构防疫人员上报。相反,他们可能选择将病猪尸体私自贩卖或简单的掩埋处理,甚至忽视对病死生猪之前接触过的料槽、水槽等关键区域进行消毒杀菌的重要性。这些不当行为无疑为疫病孳生和蔓延埋下了重大隐患。
4 疫病防治优化对策
4.1 优化养殖方式
在生猪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饲养方式应根据日龄、品种进行分级,为不同生长阶段和类型的猪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特别是仔猪和妊娠母猪,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由于仔猪因为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环境的稳定性和饲料的营养成分有很高的要求;而妊娠母猪则需要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以确保其健康和生产性能。其次,科学搭配饲料至关重要。尽管部分散养户可能因为受限于资金,无法购买全价饲料,但他们可以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降低成本并提升饲养效果,如种植大豆、豌豆等,结合玉米、蔬菜及麸皮等原料进行混合配置,既经济又实用,能有效支持生猪的饲养需求。最后,严禁饲喂泔水。泔水是一种餐厨垃圾,含有铅、汞、细菌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构成重大安全隐患。长期饲喂生猪泔水,会导致这些有害物质在生猪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损害人体的肝、肾、神经和免疫系统。
4.2 科学防治,加强饲养管理
结合本地疫情特点,应科学合理地选用疫苗,并严格按照既定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在领取或购买疫苗后,要遵循说明书的指导妥善保管,确定保存温度分别存储。在实施免疫接种后,要确保疫苗剂量足量,遵循“一猪一针头”的原则,禁止采用“飞针”的接种方式。杜绝使用禁用药物,必要时方可使用广谱抗生素,并需按照疗程精准用药。在饲养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比如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需做好防寒保暖与通风换气,以维持生猪的健康生长环境。一旦发现生猪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采取隔离观察,并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发现疑似重大疫病,要及时上报当地防疫部门进行处置。对于新引进的生猪,需要隔离观察25d,确认无临床症状后方可混群饲养。为了防止外来疫病传入,生猪散养户应遵循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养殖原则。若确需引种,应坚决避免从疫区或非正式渠道引种,确保引入生猪来自正规渠道且健康状况良好。引种后,还需严格执
行消毒、隔离、免疫等措施,确保有效减少疫病传入风险,保障猪群的健康生长。
4.3 开展生猪养殖情况及疫病调查
政府防疫部门应该定期对养殖户开展养殖情况及疫病调查,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辖区内散养生猪的养殖状况和疫病发生情况,包括养殖数量、免疫情况、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猪疫病的发生,确保猪群的健康成长。
4.4 加快技术支撑部门建设
随着动物疫病日益复杂多变,政府对散养生猪疫病防治的责任和任务显得尤为重大。为此,政府需加速推进以下几项关键举措:首要任务是加强农村技术支撑部门的建设,并充实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同时着力提升这些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确保他们获得应有的认可与尊重。在此基础上,政府应配备先进的疫病防治设施设备,为疫病防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招募并培养合格的防疫人员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将为散养生猪疫病防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5 结语
当今,生猪疫病频频发生,其种类和致病因素也日益增多且复杂化,导致病症分析难度加大,病症也表现趋于非典型化,原发性和继发性疫病并存的现象增多,无疑对于散养生猪疫病的防治提出了更高且更具挑战性的要求。面对这一形势,散养户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联合防疫人员采取科学高效的对策,以增强防治成效。同时,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加大对散养户的监督力度,在各个关键环节为生猪养殖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综上所述,鉴于当前散养生猪所存在的诸多挑战,社会各界、政府职能部门和养殖者均需要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完善散养生猪疫病防治体系,减少疫病的发生,确保生猪健康生长。(作者:文/孙涛,张双喜,李东春,李洁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