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技术 > 内容

猪丹毒怎么治疗?猪丹毒诊治要点分享

猪业科学 2024-10-28

阅读()

猪丹毒,作为一种常见的猪传染病,对全球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由猪丹毒杆菌引起,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感染后可导致猪只出现高热、皮肤疹块、淋巴结肿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猪只死亡。

猪丹毒,作为一种常见的猪传染病,对全球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由猪丹毒杆菌引起,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感染后可导致猪只出现高热、皮肤疹块、淋巴结肿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猪只死亡。随着养殖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猪丹毒的防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对猪丹毒的深入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揭示该病的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为猪丹毒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提供技术支持,进而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猪丹毒

 

1 病原

 

猪丹毒的病原是猪丹毒杆菌,这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形态直或稍弯,革兰氏染色阳性。这种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环境中不易被杀灭,直接日晒可以生存12 d。腌制3个月的腊肉和5个半月的咸肉中,以及已掩埋9个月的猪尸体内,都可以发现活菌。然而,猪丹毒杆菌对热的抵抗力并不强,70℃下5 min就可以被杀灭。一般的消毒药物,如1%漂白粉、3%来苏儿、3%克辽林、10%~20%石灰乳等,都可以迅速将其杀灭。

 

2 流行病学

 

猪丹毒杆菌主要侵害猪,尤其是3~6月龄的架子猪最为易感。除了猪之外,牛、马、羊、鸡、鸭、鹅等动物也能感染,但临床上较为少见。病猪和带菌猪是猪丹毒的主要传染源。这些猪在发病期间或带菌状态下,可以通过分泌物、排泄物等将猪丹毒杆菌排出到环境中。猪丹毒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创伤等。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用具、交通工具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此外,昆虫如蚊、蝇、虱等也可能在传播中起到一定作用。猪丹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高温多湿,更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传播,因此夏秋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猪丹毒的流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养殖密度、通风换气、饲料饮水卫生、疫苗接种等。养殖密度过高、通风不良、环境卫生差等因素会增加猪丹毒的传播风险。同时,疫苗接种不规范或疫苗质量不高也可能导致猪丹毒的流行。

 

3 临床症状

 

根据其病程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和非化脓性关节炎等几种类型。

 

3.1 急性败血症

 

急性败血症是猪丹毒最急性和严重的形式。猪只突然发病,体温迅速升高至42℃以上,呈现稽留热。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废绝,行走不稳,有时出现呕吐。皮肤潮红,耳、颈、胸、腹、下肢等处尤为明显,指压褪色,松手后复原,这是猪丹毒的典型症状之一,称为“打火印”。病情严重时,皮肤可出现紫色斑块,并迅速蔓延至全身。部分病猪可在发病后的1~2 d内死亡,死亡率极高。

 

3.2 亚急性疹块

 

亚急性疹块型的猪丹毒多发生在病程稍缓的情况下。病猪体温升高至40~41℃,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疹块呈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稍凸起于皮肤表面,触诊有坚实感。疹块颜色鲜红,指压褪色,松手后迅速复原。疹块一般先出现在背部、胸部或腹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疹块出现后,病猪的精神和食欲逐渐恢复,但疹块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才逐渐消退。

 

3.3 慢性疣状心内膜炎

 

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型的猪丹毒病程较长,通常在数周至数月之间。病猪的精神和食欲受到较大影响,体重逐渐下降。心脏听诊可闻及心瓣膜区有杂音,这是由于猪丹毒杆菌在心瓣膜上形成疣状赘生物所致。此外,病猪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运动不耐受等症状。

 

3.4 非化脓性关节炎

 

猪丹毒杆菌感染可引起非化脓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关节液增多,呈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有时可见脓性或浑浊的关节液。关节周围的肌肉可能出现萎缩,导致关节变形。病猪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或不愿站立等症状。

 

4 病理剖检

 

其病理剖检变化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关于猪丹毒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病变的病理剖检变化。

 

4.1 急性病变

 

在急性败血症型猪丹毒中,病理剖检可见明显的全身败血症病变。病猪的皮肤、黏膜、浆膜以及内脏器官均出现明显的充血和出血。皮下组织、肌肉以及浆膜下组织可见大量的红色或暗红色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呈弥漫性出血。心外膜、肺、胃、肠等器官也可出现充血和出血。脾脏肿大,质地柔软,切面多汁,有时可见出血点或梗死灶。肾脏肿胀,皮质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脏肿大,有时可见散在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小坏死灶。

 

4.2 亚急性病变

 

在亚急性疹块型猪丹毒中,病理剖检可见皮肤疹块部位的组织发生明显的变化。疹块部位皮肤增厚,皮下组织水肿,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疹块中心部位的组织坏死,形成坏死灶,周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结也可见肿胀和充血。其他内脏器官的变化较轻,可见轻度的充血和水肿。

 

4.3 慢性病变

 

在慢性型猪丹毒中,病理剖检可见明显的疣状心内膜炎病变。心脏瓣膜上可见疣状赘生物,赘生物由纤维素、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等构成。瓣膜增厚、僵硬,失去弹性,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此外,关节部位也可见明显的病变,关节囊增厚,关节液增多,关节周围的组织发生纤维化和粘连,导致关节僵硬和功能障碍。有时在肾脏和脾脏等部位也可见小的坏死灶或梗死灶。

 

5 诊断方法

 

5.1 初步诊断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包括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和非化脓性关节炎等。通过观察病猪的症状,如高热、皮肤疹块、关节肿胀等,可以对猪丹毒进行初步判断。

 

5.2 实验室诊断

 

5.2.1 病原学检查

 

采集病猪的血液、疹块渗出液、关节液等作为检测样本。确保采集的样本无污染,并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一滴生理盐水,用无菌棉签蘸取采集的样本,均匀涂抹在生理盐水滴中。使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处理。将涂片放置在染色架上,先后滴加结晶紫染液、碘液、酒精脱色液和复红染液。使用显微镜观察涂片上的细菌形态。猪丹毒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显微镜下呈紫色。若观察到大量革兰氏阳性杆菌,排列成丝状、长链状或不规则状,则初步判定为猪丹毒杆菌感染。

 

5.2.2 血清学检测

 

准备猪丹毒菌病的诊断液和病料。诊断液通常包括抗原和对照液,病料可以采集自病猪的血液、疹块渗出液或关节液等。使用无菌注射器采集病猪的耳尖血,注意采集过程中避免污染。将采集到的血液置于离心管中,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分离出血清。将分离出的血清转移至清洁的试管中,标明样本信息,并储存于适当温度下备用。在血清学反应板或试管中滴加适量猪丹毒杆菌抗原,使用滴管将等量的血清加入含有抗原的孔或试管中。轻轻摇动反应板或试管,使血清与抗原充分混合。将反应板或试管置于室温下静置,开始计时。观察血清与抗原混合后的凝集反应,通常在几分钟内即可出现明显的凝集现象,根据凝集反应确诊猪感染猪丹毒杆菌。

 

6 防控措施

 

6.1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丹毒的关键措施。应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计划,定期为猪群接种猪丹毒疫苗,确保猪群具备足够的免疫力。猪丹毒弱毒疫苗,用 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皮下或肌肉注射1 mL/头,2月龄时接种1次,间隔6个月再接种一次;猪丹毒灭活疫苗,未断奶仔猪皮下或肌内注射3 mL/头,间隔1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断奶猪皮下或肌内注射5 mL/头。

 

6.2 消毒措施

 

养殖场应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和自我约束准则。定期对所有设备、器具、饲料槽、饮水器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破坏适宜猪丹毒杆菌生存的环境。定期对饮用水源进行检测,确保水质安全。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氯制剂、碘制剂等)对水源进行消毒。避免水源受到粪便、尿液等污染。运输猪只的车辆应在使用前后进行彻底消毒。应做好猪只进出的消毒工作,防止把病毒带入猪场。消毒时应使用多种消毒剂,确保全面杀灭病毒和有害细菌。

 

6.3 环境卫生

 

保持猪舍内部干燥、通风、卫生,是预防猪只疾病、确保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粪便和垃圾是病毒滋生的温床,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影响猪只的健康,还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应定期清理,避免病毒滋生和传播。过度拥挤不仅会增加猪只之间的接触频率,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还会导致猪只生活环境恶化,降低其免疫力。合理安排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降低猪只之间的疫病传播风险。

 

6.4 健康管理

 

加强猪群的健康管理,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通过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减少应激等因素,降低猪只的易感性。此外,定期对猪群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建立猪丹毒疫情监测制度,定期对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测,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加强与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联系,及时获取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导。

 

7 结语

 

综上所述,猪丹毒的诊断及防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病症识别、流行病学分析、实验室诊断、防治策略与措施、疫苗接种与免疫、药物治疗与方案、生物安全措施以及疫情监测与报告等。通过全面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降低猪丹毒的发病率,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