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猪只临床上出现腹泻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侵染消化道(局部感染),导致猪只呕吐、水样腹泻、脱水和 7 日龄以内哺乳仔猪高死亡率的一类病毒性传染病。常见的导致猪病毒性腹泻的病毒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德尔塔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等。
不同病毒引起的猪病毒性腹泻,其症状和特点有所不同:
- 猪传染性胃肠炎: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空肠和十二指肠,其次为回肠。能感染各年龄段的猪,其中 10 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幼龄仔猪死亡率可达 100%,5 周龄以上仔猪死亡率较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传染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临床症状以消化道感染为特征,仔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排腥臭水样粪便、呕吐和高度脱水。在老疫区,发病率较低,症状也相对较轻。
- 轮状病毒感染:由轮状病毒引起,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以 2 至 5 周龄的仔猪多发,发病率较高(50%-80%),死亡率较低(7%-20%),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较轻且缓和。
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
- 科学饲养管理:根据猪只不同年龄段的营养要求合理分群;提供全价饲料,防止饲料霉变;季节变换时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优质饲料,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做好猪舍保温,及时清洁粪污;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消毒、空舍 7 至 14 天后再进猪。
- 加强猪只营养管理:保证妊娠母猪的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供给,以提高乳汁质量;仔猪尽早吃到初乳,提高抗病力;断奶前 3 至 5 天应逐渐减少精饲料和多汁料的饲喂量。
- 做好引进猪的检疫防疫:引种前了解当地疫情,买入后需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同时在隔离期对主要传染病进行预防接种。
-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清扫和消毒猪舍及用具。发病时,杜绝猪舍间人员流动。
- 免疫接种:根据疫病的流行规律及疫苗接种后集体产生抗体的时间、抗体水平和消长规律等做好免疫计划,有条件的可进行抗体监测。市场上有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的三联弱毒疫苗。妊娠母猪可于产仔前 40 日接种,20 日后二免,每次 1 头份;免疫母猪所生仔猪于断奶后 7 至 10 日接种疫苗 1 头份;未免疫母猪所产仔猪 3 日龄接种 1 头份。
- 对症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发病后建议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补充糖和盐水。
一旦猪场出现猪病毒性腹泻,应及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减少损失。同时,加强日常管理和防疫工作,对于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如果怀疑猪只感染了病毒性腹泻,建议及时联系兽医进行诊断和处理。
当下猪场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
1、猪病毒性腹泻的相关疾病:
猪冠状病毒(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 猪伪狂犬、 蓝耳、圆环、猪瘟;
2、猪病毒性腹泻发病特点:
①发病猪只以胃肠道病变为主,主要症状包括呕吐、剧烈水样腹泻、严重脱水为主,猪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0日龄内死亡率最高),猪病毒性腹泻存在上述共性特征;
②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混合感染率增加,如伪狂犬+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蓝耳+圆环+伪狂犬等;
其中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腹泻的混合感染率在20-45%左右;
③且同一病原包括多种基因血清型,如猪轮状病毒血清型有十余种,新发的也较多,如猪阿尔法冠状病毒腹泻、猪德尔塔冠状病毒腹泻;
3、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方案:
对于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防控原则为科学的疫苗免疫+合适的圈舍温度控制;
现阶段的疫苗免疫程序主要针对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猪伪狂犬、蓝耳、圆环、猪瘟的免疫进行控制:
基础母猪群:
①流行性腹泻弱毒苗:每年9月免疫1次(避开妊娠75至哺乳母猪);
②流行性腹泻弱毒苗:妊娠75天免疫1次;
③流行性腹泻灭活苗:妊娠100天免疫1次;
④细小病毒苗:产后14天免疫1次;
⑤蓝耳VR2332勃林格:每年3、7、11月各免疫1次;
⑥猪瘟细胞苗:产后21天免疫1次;
⑦伪狂犬基因缺失苗:每年1、4、7、10月各免疫1次;
仔猪:
①伪狂犬基因缺失苗:1日龄滴鼻免疫;
②圆支二联苗、蓝耳VR2332勃林格:14日龄免疫1次;
③猪瘟细胞苗:28日龄免疫1次;
④口蹄疫多价苗、猪瘟细胞苗:60日龄免疫1次;
⑤伪狂犬基因缺失苗:70日龄免疫1次;
⑥口蹄疫多价苗:90日龄免疫1次;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