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发生细菌性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概率是很高的,尤其是在蓝耳病或圆环病毒发生的时候,继发细菌感染几乎必然,正所谓“病毒搭台,细菌唱戏”。
当这类感染普遍发生的时候,再使用抗生素就显得太晚了,要么是没有效果,要么效果不好,要么留下不可逆的损伤,最终导致猪场损失惨重。
随着现代养猪技术的发展进步,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药模式——即发病早期的群体投药。也就是近十多年以来新发明的一个词汇——metaphylaxis(这是相对于之前的预防性给药-prophylaxis而言的)。以笔者粗浅的理解,恰似在群体发病之前的潜伏期与前驱期的投药,刚好介于预防性给药与群体治疗(Therapeutics)之间。
猪场细菌性感染(也包括病毒性的),往往分为五个阶段,即:病原积累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到了症状明显期的时候再来用药,就会显得很无力,不仅效果不好,还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比如下图中的感染与损伤,是不可逆的过程,也就是说永远无法修复的:
左图1: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的“绒毛心”。
右图2: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后的出血性与化脓性肺炎。
细菌中的一个大类为革兰氏阴性菌,这类细菌可以产生内毒素(即所谓的脂多糖LPS)。细菌大量繁殖的时候,再杀死它们,则会释放大量的内毒素,导致猪发生内毒素性休克。
正如华中农大何启盖教授曾经分享过的:抗生素管得了细菌,却管不了毒素;所以需要早期干预,才能发挥抗生素的作用。
总的说来,使用抗生素早期干预,有如下三个好处:
1、可以更快地控制细菌感染;
2、可以减少疾病导致的重大损失;
3、可以有效防止细菌的耐药性。
当然,过度的预防性投药与群体投药,也会培养细菌的耐药性,依旧不可取。所以,猪场需要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精准用药才是更科学的实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