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至10月是气候由炎热多雨到转凉的阶段,而这一时期为霉菌毒素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人们对饲料及原料中霉菌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众所周知,动物一旦摄食含有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及原料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中毒,尤其易引起动物肝肾脏病变、肠毒综合征等,严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及健康。因此,监测饲料和原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对于确保饲料和原料安全并防止动物接触霉菌毒素至关重要。
山东龙昌动保一直致力于动物肝胆健康研究,在服务客户的同时监测饲料原料和饲料中的毒素污染水平,现将2022年7月-10月的毒素检测报告整理如下,供畜牧同行参考。
一、饲料及原料样品分布
2022年7月-10月,龙昌动保研发中心共接收样品496份,其中饲料样品208份,玉米样品88份,粕类、麸类样品42份,玉米副产物样品62份,植物性原料样品96份(如图1所示)。
图1 样品种类分布情况
样品主要来自于山东、河北、浙江、天津、辽宁等地区(如图2所示)。
图2 样品来源分布情况
二、检测方法及毒素判定标准
龙昌动保采用ELISA酶联免疫及高效液相色谱两种方法,对饲料及原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及呕吐毒素4种主要霉菌毒素进行检测,其结果参考我国《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制定的毒素限量标准进行判定,我们将毒素含量低于一半限量标准的样品判定为轻度污染,高于一半限量标准但低于限量标准的样品判定为中度污染,高于限量标准的样品判定为重度污染,即超标。另外,研发中心制定了霉菌毒素的阳性设定值,样品的毒素水平超过设定数值即判定为阳性样品,4种霉菌毒素的阳性设定值分别为:黄曲霉毒素B1 1㎍/㎏,玉米赤霉烯酮10㎍/㎏,T-2毒素25㎍/㎏,呕吐毒素50㎍/㎏。
三、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
在所有检测样品中,没有绝对安全的样品,多种毒素共存现象尤为突出(如图3所示),检测到1种霉菌毒素的样品占7%,检测到2种霉菌毒素的样品占19%,检测出3种及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占74%。
图3 霉菌毒素共存情况
3.1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阳性检出率均为100%,黄曲霉毒素B1阳性检出率为91%,而T-2毒素阳性检出率较低为13%。阳性均值从风险等级来看,T-2处于低风险,黄曲霉毒素B1处于中风险,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处于高风险。从污染程度来看,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均存在超标现象,且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率达到59%(见表1及图4)。
表1 饲料样品中各霉菌毒素污染水平
图4 饲料中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3.2 玉米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阳性检出率均为100%,黄曲霉毒素B1阳性检出率为50%,而T-2毒素阳性检出率为0。阳性均值从风险等级来看,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均处于低风险,玉米赤霉烯酮处于高风险。从污染程度来看,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均存在超标现象(见表2及图5)。
表2 玉米样品中各霉菌毒素污染水平
图5 玉米中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3.3 玉米副产物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玉米副产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阳性检出率均为100%,黄曲霉毒素B1阳性检出率为94%,而T-2毒素阳性检出率较低为10%。阳性均值从风险等级来看,黄曲霉毒素B1和T-2均处于低风险,呕吐毒素处于中风险,玉米赤霉烯酮处于高风险。从污染程度来看,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均存在超标现象,且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率高达52%(见表3和图6)。
表3 玉米副产物样品中各霉菌毒素污染水平
图6 玉米副产物中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3.4粕类、麸类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粕类和麸类中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阳性检出率均为100%,黄曲霉毒素B1阳性检出率为90%,而T-2毒素阳性检出率较低为24%。阳性均值从风险等级来看,T-2和呕吐毒素均处于低风险,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均处于中风险。从污染程度来看,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及呕吐毒素均存在超标现象(见表4和图7)。
表4 粕类、麸类样品中各霉菌毒素污染水平
图7 粕类、麸类中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3.5植物性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
植物性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阳性检出率均为100%,黄曲霉毒素B1阳性检出率为79%,而T-2毒素阳性检出率较低为21%。阳性均值从风险等级来看,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和呕吐毒素均处于低风险。从污染程度来看,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均存在超标现象(见表5及图8)。
表5 植物性原料样品中各霉菌毒素污染水平
图8 植物性原料中各霉菌毒素污染情况汇总
四、小结
由检测结果可知,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阳性检出率均达到100%,且饲料、玉米副产物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重度污染程度较高,达到50%以上;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以轻度污染为主;T-2毒素在所有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均较低,且均为轻度污染。
与2022年上半年数据相比,饲料和玉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略有上升,饲料、玉米、粕类、麸类及植物性原料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均有所上升,T-2毒素含量在所有样品中均为下降趋势。所有检测样品中,霉菌毒素的共同污染现象普遍存在,且两种和三种霉菌毒素共存占比达到88%。
总之,我国饲料及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目前,解决霉菌毒素污染问题,主要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方法降低饲料及其原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并制定原料和饲料霉菌毒素的入厂、使用标准,防止毒素过高对动物造成的伤害。
其实,解决毒素问题除了尽可能减少动物对毒素的摄入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动物机体自身角度来减轻伤害:肝脏是多数霉菌毒素的靶器官,一旦摄入含有毒素的饲料,首先受伤害的就是肝脏,因此我们可以在饲粮中添加具有保肝功能的添加剂,比如胆汁酸。研究表明,通过肝肠循环,胆汁酸有助于排出代谢废物,帮助减轻炎症反应,维护动物肝、肠健康,从而降低有害物质对动物机体的伤害,更有力地保障畜禽养殖发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