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非洲猪瘟病毒(ASFV)在全球的传播,饲料和原料作为病原体传播的潜在载体,了解饲料制造业在这种高毒力病毒的潜在传播方面的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生物安全3级抗原动物实验室建造了一个中试规模的饲料粉碎机,包括混合器、斗式提升机相关喷嘴组成的中试规模的饲料厂。在引入ASFV接种饲料之前和之后,对设备上和室内的18个不同地点进行了拭子检查,以评估环境污染。首先,通过系统制造一批饲料,以确认饲料厂为ASFV阴性;然后将接种ASFV的饲料添加到混合器中,并使用其他未感染的原料进行生产。配料混合后通过斗式提升机提升进入下个环节。随后,又生产了四批不含ASFV的饲料。每批进料生产完成后收集环境拭子,位置分为四个区域:
(A)进料接触面,
(B)非进料接触面,但距离进料<0.98米,
(C)非进料接触面,距离进料>0.98米,
(D)瞬间接触,如工人鞋。
在BSL-3实验室环境中,使用P72 ASFV基因的qPCR分析对环境拭子进行分析,以检测ASFV特异性DNA。
在ASFV接种饲料之前收集的环境拭子对ASFV DNA呈阴性。在制造ASFV接种饲料后收集的环境拭子导致A-D区的污染。ASFV-DNA的污染水平报告为每毫升Ct值或基因组数(CN)。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证据表明采样区×批次相互作用,采样地点或批次饲料之间的ASFV阳性反应比例也没有差异。这表明,一旦ASFV污染物进入设施,污染就会迅速变得广泛并持续存在于环境表面上,即使在生产后续批次的ASFV未接种饲料期间也是如此。与所有其他表面相比,来自瞬间接触表面(D区)的样品具有更多可检测的ASFV(较低的Ct值),表明ASFV污染水平较高(高CN值)。与在生产ASFV接种的一批饲料后立即收集的样品相比,在生产3批之后收集的样品的ASFV可检测性较低(Ct值较高),表明在随后的饲料生产过程的重复中ASFV污染水平较低(低CN值)。
有证据表明,基因组数/mL的采样区×批次相互作用。对于在生产ASFV接种的一批饲料后收集的样品,与饲料接触表面(A区)相比,从饲料接触表面(C区)>3.2英尺处的非进料接触表面收集的拭子观察到较少数量的ASFV基因组/mL(较高Ct),其他表面(B区和D区)没有显着差异的证据。在生产批次1、2、3之后,与其他采样位置相比,从瞬态表面(区域D)收集的样品检测到更多的ASFV基因组拷贝/ mL(低Ct)。在生产批次4之后,没有证据表明采样位置之间检测到的ASFV基因组拷贝/ mL的数量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一旦ASFV被引入饲料生产环境,病毒就在整个工厂广泛分布,随着后续批次饲料的生产,检测频率只有微小变化。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