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是兽医检测诊断大会第二天,大会内容精彩纷呈,倾听了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赵东明博士带来的《低致死率非洲猪瘟自然变异毒株的出现为非洲猪瘟分子诊断及防控带来了新挑战》。下面为您作详细汇报;
图1:赵东明博士进行汇报
赵东明博士首先对非洲猪瘟的传播、基因型分布、及不同毒株感染后的临床症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他介绍到,目前分离到的低毒力毒株致死率降低,出现消瘦、偶见体温升高、皮肤局部红斑等症状。
图2:慢性非洲猪瘟典型症状
他介绍到,国外一些国家在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后,病毒从强毒变异为弱毒,并被分离到:西班牙疫情爆发后,第8年分离到NH/P68;拉脱维亚疫情爆发后第3年,分离到弱毒。中国2018年8月爆发非洲猪瘟疫情,并于2020年底发现弱毒株,仅仅经历2年多时间。(作者按:中国养猪规模庞大,加之民间使用拔牙技术,加快了毒株的变异;推测今后中国还会出现更多弱毒株)
接下来,他分享了22株非红细胞吸附特性毒株的发现过程,并对其主要毒力基因的突变进行测序研究。
图3:ASFV分离株的遗传变异分析主要基因
图4:22株田间分离的ASFV基因组突变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弱毒株丧失红细胞吸附特性,是因为CD2V蛋白的缺失,但造成CD2V蛋白缺失除了编码CD2V基因的缺失外,还有因碱基突变、缺失等造成蛋白翻译提前终止或阅读框移码翻译成另一个蛋白。在临床上可能出现: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D2V基因呈阳性,但检测猪的血清无CD2V抗体。因此猪场在遇上类似问题时,需要综合分析。如下图5所示。
图5:CD2V蛋白缺失的原因
之后,他详细介绍了弱毒株的攻毒试验,死亡率降低,临床症状减轻。如下图6-7所示。
图6:2020年ASFV分离毒株对猪致死性分析
图7:弱毒株临床症状
之后,他介绍了强毒株与弱毒株的排毒情况的比较分析,自然变异毒株的肌注组与同居组排毒时间,均晚于强毒。需要注意的是,同居猪试验显示,潜伏期长达16-19天,甚至更长。该结论对于猪场临床拔牙时静默期的设置有帮助。如下图8所示。
图8:强毒株与变异株排毒情况比较分析
最后,他介绍到,使用目前正在研发的7基因缺失疫苗能对弱毒提供有效免疫保护。
图9:7基因缺失疫苗对低致死率自然变异株的感染提供免疫保护
1. 从国外弱毒出现分析,中国境内出现弱毒株是必然事件。
2. 红细胞吸附能力的缺失(CD2V蛋白缺失),除了是双缺失疫苗外,还可能为编码CD2V蛋白的基因碱基突变,导致无法翻译出CD2V蛋白,从而丧失红细胞吸附特性。
3. 弱毒株的超长潜伏期16-19天,甚至更长;体液低含量排毒。弱毒株的以上两点特征,给猪场防控非洲猪瘟带来重大障碍。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