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技术 > 内容

颠覆认知:连续14天饲喂含非瘟病毒血浆的商业饲料对猪没有感染性

防非复养、猪相关 2020-08-04

阅读()

被污染的饲料被认为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Dee等人证明,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在跨洋运输条件下的饲料中长期存活(30天)
  被污染的饲料被认为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Dee等人证明,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在跨洋运输条件下的饲料中长期存活(30天);Niederwerder等人证明,104 TCID50剂量的病毒混入饲料,一次饲喂即可感染40%的猪只,并且由此数据推测,该剂量十次饲喂即足以使100%的猪感染。
 
  喷干血浆粉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性成分的蛋白来源,广泛用于开口料,对仔猪生长和应对应激有很好帮助。但由于它是由猪血浆制成,因此存在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风险。
 
  一组西班牙和美国的科研人员,针对污染猪血浆是否会感染猪进行了探索。
 
技术管理
 
  Part1
 
 
  非洲猪瘟病毒在饲料中的传染性到底如何?西班牙最近围绕液态猪血浆进行的研究表明,饲料中非洲猪瘟病毒的最小感染剂量可能高于以前的假设。
 
  在试验期间观察到,液体饲料中饲喂ASF病毒时,猪会保持健康。此图中的猪与试验无关。图片:Bert Jansen
 
  液态猪血浆能感染猪吗?
 
  研究人员希望确定猪场收集的被非洲猪瘟病毒(ASFv)污染的液态猪血浆,并连续喂食14天是否会感染猪。为此,他们将收集的液态猪血浆与ASFv实验感染猪的血清混合。
 
  饲料是传播ASF的危险因素——
 
  这项研究的原因与一系列出版物有关,这些出版物表明受污染的饲料和猪源饲料成分可能被认为是传播ASF的危险因素。在2019年,围绕斯科特·迪博士的美国研究团队证明,该病毒在跨界仿真模型的条件下可以存活30天。
 
  此外,堪萨斯州立大学的Megan Niederwerder博士的另一项研究报告说,ASF可以很容易地在水和饲料中传播。该研究提到最低感染剂量104 TCID50足以感染40%的猪。
 
  在新发表的试验中,研究人员使用液体猪血浆代替喷雾干燥的猪血浆,后者通常用于饲料中。他们希望避免喷雾干燥过程对病毒的灭活作用。使用未经处理的液体血浆将确保高滴度的活ASFv。
 
技术管理
 
  饲料试验中所有猪均保持健康
 
  该研究小组写道,试验的所有猪在14天的治疗期和随后的观察期中均保持健康。他们没有观察到任何疾病、发烧、病毒血症或血清转化的临床迹象。从研究 I 的尸检猪中收集的组织样品也不含ASFv。
 
 
 
  研究组写道,在研究 I 的饲料试验后,肌肉注射的4头猪在接种后3天观察到高温(超过41.5ºC)。此外,通过胃管用50ml激发的4只猪中有1只正在经历高温并表现出感染的临床迹象。发现接受肌肉注射或胃内注射的猪的所有组织样本对ASFv均呈PCR阳性,证实液体猪血浆中含有感染性病毒。
 
  至于研究II的第二部分,也有1头猪测试了ASFv的PCR阳性,另外2头的血液中有病毒基因组。
 
  最小感染剂量
 
  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些实验中,未经处理的、被ASFv污染的血浆与商业饲料混合并连续喂养14天,并未感染猪。他们补充说:“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至少当饲料与被ASFv感染的猪的血清污染的液体猪血浆混合时,饲料中ASFv的最小感染剂量(MID)高于先前报道。”
 
  Part2
 
 
  该实验结果与之前Niederwerder的研究结论(见前述)相悖,因此研究人员对两个实验的细节进行了对比。
 
  现象原因分析
 
  在Nie的实验中,不同病毒浓度的接种液10ml导入100g饲料,静置吸收30s然后缓慢晃动混匀,在喂给猪之前并没有检测实际被猪采食的病毒含量。而本研究中接种液倒入饲料混匀之后4℃下静置24小时,以使接种液进行了充分吸收,并在饲喂之前检测了实际病毒含量,并经组织实验验证具有感染性。因此,这一点可能是导致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
 
  另外病毒来源也可能造成了这种差异,在Nie的实验中使用了脾脏匀浆,而该实验使用的是血浆。不同类型组织中含有不同酶类、脂质或其他成分可能对病毒稳定性造成影响。
 
  有研究表明,不同途径的最小感染剂量存在差异,比如经口感染的最小感染剂量要大于经鼻传播;饮水传播途径的最小感染剂量也明显小于经口传播。本研究的结果符合流行病学结论,比如2016年的一份回溯统计,没有一例报告是经过饲料传播引起。
 
  此外,为了验证他们的接种液的感染性,他们对实验后的猪进行了接种液的肌注和灌胃,猪都发生了快速感染。证明混入感染猪血清的血浆中确实含有感染性的病毒,并且确实可以经胃肠道感染。而对于通过饲料感染需要较高感染剂量,研究人员认为,灌胃使病毒快速高剂量抵达猪的胃肠道,而通过饲料时长时间的胃液酸性环境可能对病毒的感染能力产生了抑制。
 
  病毒感染需要一定的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病后往往不知道传入的途径,可能是某一次带毒也可能是多次微量带毒,也可能是多次错误的做法都没有感染,一次大剂量才导致发病。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