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内容

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概况,我国加快推进中试与临床试验

动物防疫一线 2019-08-28

阅读()

2019年5月24日,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进展通报会上的消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功创制非洲猪瘟候选疫苗。
  非洲猪瘟(ASF)是养猪业的“头号杀手”,1921年于肯尼亚首次报道,距今已近100年。这百年期间,非洲猪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这期间,很多国家试图研发非洲猪瘟疫苗,最终皆告失败,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有效疫苗面世。
  
  2018年8月我国出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此后半年时间内波及全国。因疫情扑杀猪只超过百万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非瘟疫苗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难点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非洲猪瘟相关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也是唯一虫媒DNA病毒。它的基因组是约190 kb的双链线性DNA分子,可编码近200种蛋白。ASFV拥有庞大的基因组,超过一半的基因功能未知,已知基因的功能研究也十分薄弱,保护性抗原基因研究不足。ASFV本身生物学特性复杂,其基因型复杂多变,目前已鉴定出24种基因型。相对于其它DNA病毒来说,ASFV更容易变异,而且不同的基因型之间有一定差异。再加上研究非洲猪瘟疫苗的条件苛刻,费用高昂,也给科研带来难度。
  
  在2019年7月4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目前国际上没有任何一种非洲猪瘟的疫苗被批准上市。
  
  各类型疫苗研制情况
  
  自ASFV为世人所知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其研究。国外科研机构曾尝试过制作ASFV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等各种类型疫苗。
  
  灭活疫苗是最经典的疫苗研制方式,在非洲猪瘟发现之后即已开始研发,由于灭活疫苗本身的原因,很难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细胞免疫,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灭活疫苗免疫后可产生高效价的抗体,但很难检测到中和抗体的存在,迄今为止,采用多种传统方法制备的灭活疫苗均不能对强毒攻击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弱毒疫苗存在安全隐患。研究证实非洲猪瘟病毒经细胞多次传代培养后可以使其毒力下降,但随着传代次数增加,在致病力下降的同时,免疫原性也随之下降。而且即使在保护性抗原、流行毒株、交叉免疫保护方面获得突破,在如何区别免疫猪和野毒感染猪、避免免疫毒株返强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及病毒活载体疫苗保护效力不尽人意。研究主要集中在P72、P54、P30三个蛋白,其中针对P72和P54的抗体可以阻止病毒吸附,针对P30的抗体可以阻止病毒内吞。目前的研究证实将这三个蛋白质作为ASFV亚单位疫苗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免疫猪只后不能提供100%免疫保护。最新的尝试是将ASF核酸疫苗(CD2v、p72、p17和p32)与亚单位疫苗(p15、p35、p54和p17)采用不同的组合进行免疫,结果仍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并发现可能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基因缺失疫苗方面存在残余毒力,相关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待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基因缺失疫苗虽然可以提供100%的保护,但仍存在一定的残余毒力,并存在毒力返强的潜在风险,免疫后可引起亚临床症状和病毒血症等安全性问题,其遗传稳定性也需进一步验证。
  
  近期国外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2019年7月2日,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阮春强表示,越南相关科学家已着力研究防治非洲猪瘟的疫苗并取得初步成果,已对病毒进行分离。越南农业学院已在实验室对该疫苗进行试验,并取得积极成果。该学院研究组已在兴安、河南和太平三省曾发现病猪的3个养猪户的养猪场试验疫苗。结果显示,被接种疫苗2个月后的18头母猪中的16头和15头肉猪没有出现异常,部分母猪已产仔。而没有接种疫苗的猪都感染非洲猪瘟并死亡。但在几天后的全球生猪产业大会上,越南方面表示疫苗的研发成本很高,加强国际间交流和合作或许能够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
  
  同月8日,美国辉宝动物保健公司宣布,在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上取得进展,正在申请专利保护。据说该公司进行疫苗研发过程中的这一重要步骤,涉及到一组“肽”的鉴定,这组肽显示出很强的潜力,可以被制成一种针对非洲猪瘟的疫苗。
  
  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第一时间组建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项目组,以疫苗研发为重点,紧急开展疫苗、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等科技联合攻关。
  
  2019年5月24日,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进展通报会上的消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功创制非洲猪瘟候选疫苗。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报告表示,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非洲猪瘟疫苗创制阶段目前主要取得以下进展:
  
  一是分离我国第一株非洲猪瘟病毒。建立了病毒细胞分离及培养系统和动物感染模型,对其感染性、致病力和传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揭示了我国非洲猪瘟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点和进化关系。
  
  二是创制了非洲猪瘟候选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证明其中两个候选疫苗株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三是两种候选疫苗株体外和体内遗传稳定性强。分别将两种候选疫苗株在体外原代细胞中连续传代,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无明显改变,猪体内连续传代,也未发现明显毒力返强现象。
  
  四是明确了最小保护接种剂量,证明大剂量和重复剂量接种安全。
  
  五是临床前中试产品工艺研究初步完成。目前已建立两种候选疫苗的生产种子库,初步完成了疫苗生产种子批纯净性及外源病毒检验,初步优化了候选疫苗的细胞培养及冻干工艺。
  
  据消息指出,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将在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试与临床试验,以及疫苗生产的各项研究工作,尽快完成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该所王涛、孙元、仇华吉撰写的《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科学挑战》一文中提及到,国内对于ASF疫苗研发主要集中在基因缺失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未来ASF疫苗的研发需要颠覆性思维与最新的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例如构建ASFV必需基因缺失的突变病毒,从而获得一过性感染的复制缺陷型ASF疫苗,以解决活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合成生物学技术结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为ASF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优化提供可能,由此可加快未知基因和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功能研究,全面解析ASFV的生物学特性,为ASF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