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挑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陕西石羊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紧密合作,探索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双主体、双循环、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
1 国内外高职教学改革现状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关注。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通过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技能培训,其成功经验被许多国家借鉴和学习;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体系则强调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和实践,如通过“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教育模式,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采用实施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工作坊教学等教学方法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2 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管理体系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企业的角色多限于提供就业岗位,缺乏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入参与和实质性贡献。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也难以实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共同目标。
校企合作过程中,责权利的划分不够明确,合作双方的权益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这不仅影响了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构成了制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更为紧密、全面的合作关系。
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往往与职场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升级,专业教育的更新速度有时难以跟上行业的步伐,这导致许多毕业生在步入职场时面临适应性挑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可能无法满足现代工作环境的要求,这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限制了他们的职业成长和发展。
3 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与陕西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企业陕西石羊农科公司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是双方合作的基石,协议中详细规定合作的具体条款,其中包括了明确的工作岗位描述、所需用工人数、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以及完成关键任务的预期目标。此外,协议还对双方的职责与分工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确保每项任务都能得到有效执行。在人才培养方面,协议提出了成本分担的方式,旨在减轻单方负担,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合作期限和争议解决机制也被纳入协议,为双方提供了合作的稳定性和解决潜在问题的途径。这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校企合作迈向了更深层次的融合,为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秉承“校企一体化、产学深度融合、技术创新驱动、特色发展并重”的建设思路,面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如人才成长周期较长、技术骨干人才比例不高等问题,校企共同探索和实施人才定向培养的新模式。旨在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精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结合西部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产业优势,以西部地区的畜牧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和实施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定制班人才培养计划。
“双主体、双循环、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所谓“双主体”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两个主体,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双循环”则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之间循环,通过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的交替进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递进式”则强调学生能力的提升是逐步递进的,从基础到高级,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入。
在这一模式下,实施的“五双并举”育人路径具体包括: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双基地制(学校和企业作为学习和实践的双重基地)、双课程制(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双考核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及双认证制(学生毕业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教育和训练。
通过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够迅速适应行业需求,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高素质畜牧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畜牧产业的发展需求,为推动地区经济和产业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5 开发生产实践项目
依据智慧健康养猪生产流程,构建一个全面对接生猪全产业链和职业标准的教育实践体系。针对现代养猪中的“种猪育种、无抗饲料、疾病防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生产实践项目。
在品种选育方面,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对优良猪种的识别能力,以及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品种改良和优化的能力;在饲料加工环节,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配制饲料,确保猪只健康成长;生物安全是现代养猪业的关键,项目中将教授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生物安全体系,预防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饲养管理环节,学生将通过实践学习科学的饲养技术,掌握猪只日常管理的要点;疾病防治是保障猪只健康和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项目中将指导学生学习猪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提高对猪病的防控能力。
6 开展现代养猪技术定制班
为应对现代养猪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人才需求,对行业趋势的深入分析、企业实际需求的准确把握以及专业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石羊集团携手开展现代养猪技术定制班,校企双方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深度整合企业的资源和经验,引入最新的养殖技术、行业标准和创新工艺,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和应用技能,确保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企业,有效提升岗位操作技能,缩短企业培训周期,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竞争力,确保教育与产业同步发展,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
7 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在石羊农科公司的具体用人需求指导下,打造一个校企共同参与、深度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强化了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的顶层设计,而且实现了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标准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标准。
考核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考核标准则明确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为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提供了量化的评价指标。
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专业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企业导师的评价则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引入,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此外,校企双方还共同建立了教学质量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这些指标和标准覆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通过定期的考核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8 构建产教融合型的结构化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校企共建教学、科研、技术创新服务团队的创新模式。在团队构建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和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学院教师,通过动态的互派互聘机制,实现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学校导师将进入企业,参与实际的生产和技术指导,通过岗位化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企业导师也将走进课堂,分享行业前沿信息和实际操作经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场景,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该团队还将承担科研任务,围绕现代养猪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不仅可以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前瞻性,还可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本文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石羊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现代养猪生产实践项目为例,深入探讨了高职院校在畜牧专业教学改革中,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产教融合型教学体系。项目实施了“双主体、双循环、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同时,项目还开发了与生猪全产业链和职业标准相匹配的生产实践项目,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方法,确保了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最终,该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教育和训练,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