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2023年漫长的“寒冬”过后,养猪人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转机。
今年上半年得以摆脱亏损,迈向盈利之路。特别是8月,生猪均价突破每公斤21元,这是自2022年12月以来的首次。然而,就在市场期待猪价继续上涨之际,九月以来猪价却急转直下,多地跌破9元大关。养猪业风云变幻不断,猪价犹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让众多养猪人倍感无奈。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吴斌现场报告)
而在这不可捉摸的市场波动背后,一些更为客观和可控的因素变得尤为关键,猪场的健康管理是降本增效、稳健经营的关键之一。
“在养猪业中,疾病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始终占据较大份额,其中非瘟与蓝耳病尤为突出。非瘟对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而蓝耳病则对每头猪的生产成本产生了显著影响。”华中农业大学吴斌教授在近期的“猪企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峰论坛”会上阐述了预防蓝耳病对于猪场降本增效的重要性。
事实上,在后非瘟时代,蓝耳病的防控成本一直是猪场养猪利润的一大杀器。
蓝耳病特点及防控
《患蓝耳病的猪只》
作为除了非洲猪瘟之外的“猪场经济头号杀手”,蓝耳病对猪场的影响不容小觑。如果能够有效解决蓝耳病,那么每头猪至少可以增加百元以上的收益。
但吴斌教授也指出,蓝耳病的变异迅速,且新旧毒株可能在猪群中共存,使得防控更加复杂。此外,蓝耳病的免疫保护滞后,感染后难以产生有效免疫,加剧了防控的难度。
因而,针对蓝耳病的防控,早期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阻断疫情的传播,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养殖场内部需要定期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猪群进行监测,及时隔离存在持续感染的猪群,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杀。如果条件允许,采用活疫苗进行早期干预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然而,一旦蓝耳病进入中期,疫苗效果大减。此时猪只可能已感染并传播病毒,而疫苗产生有效免疫需约一个半月。因此,在这个阶段,养猪人应当调整策略,将重点转向减少重症病例、降低经济损失,并特别关注对易感猪群的保护。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01 优化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合理调节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同时,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
02 实施药物治疗
对于已经感染且症状较轻的猪只,可以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并防止继发感染。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替代疫苗接种,且必须遵循科学用药的原则。
03 保护易感猪群
对于尚未感染的易感猪群,可以采取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限制人员进出、加强消毒等,以降低其感染风险。
到了后期,随着部分猪群开始产生免疫力,重点应再次转向阻断病毒的传播。此时,应切断排毒猪与易感猪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实施灭活疫苗免疫来实现。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构建
猪场内部生物安全
除了蓝耳病外,非瘟等疫病也对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构建完善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防止疾病传入和在场内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吴斌教授强调:“就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来说,需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进行管理:一是用来避免病原体进入猪群或养殖场的外部生物安全;二是当病原体已存在时防止疾病在猪群或农场内尚未感染动物散布或向其他农场散布的内部生物安全。”
外部生物安全着重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这包括对猪场内外环境进行严格的分区管理,明确净区和污区的界限,并根据时间和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在引种环节,应确保引进的猪群不带病原,并进行严格的隔离与检测。
此外,对传入风险进行评估。人员进出猪场时,需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并采用双通道制,避免人员交叉。猪场外部应设置销售中转站,避免运输车辆直接进入猪场内部。
区域划分
内部生物安全则聚焦于防止疾病在猪群内部的传播。具体而言:
01 猪场布局与生产流程管理
合理规划猪场布局,避免不同生产阶段的猪群接触,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02 猪群流动管理
实现分群管理、多点生产、分开式饲养以及混群监控。混群时,确保每头猪不带毒,并进行监控管理。
03 人员与物品管理
限制人员内部流动,避免交叉污染。对进入猪场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和检查。
04 消毒与场内环境管理
定期对猪场内部环境进行消毒,保持场内卫生整洁。
05 媒介生物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媒介生物,如蚊虫、鸟类等,防止其携带病原体进入猪场。
06 病死动物与粪污处理
妥善处理病死动物和粪污等废弃物,防止病原体扩散。
在当前猪价波动的市场环境下,猪场的健康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和有效的蓝耳病防控措施,养猪人可以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掌握主动,实现稳健经营。这不仅能够提升养殖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市场风险,保障养殖利润。希望养猪人都能防好病养好猪!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