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五一消费旺季临近,国内生猪市场掀起一轮备货热潮。养殖端与屠宰企业同步加大采购力度,推动市场需求持续升温。截止最新数据,全国生猪外三元均价已攀升至14.93元/公斤大关。北方主产区猪价涨势凌厉,多地标猪成交价直逼8元/斤大关,其中辽宁、河北等养殖大省已突破7.5元/斤关键点位。
南方市场方面,浙江、广东等传统高价区价格逼近7.8元/斤,区域价差进一步收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屠宰企业已上调收购价0.3元/公斤,但受养殖户惜售情绪影响,市场仍面临较大收购压力,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
一、“火箭式”大涨能持续多久?
究其原因,短期内市场的看涨情绪强烈,生猪价格或将进一步上探15元/公斤,甚至冲击9元/斤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近期的这一轮价格上涨,不仅是需求端蓄势待发的表现,更是供应端紧缩的直接结果。
供应端方面,超过三成散户选择压栏惜售,叠加140公斤以上大猪占比高达40%,导致标猪流通量急剧萎缩,尤其东北、山东等地标猪成交价已突破8元/斤,区域供应紧张态势凸显。需求端则随着五一消费旺季临近全面爆发,屠宰企业开工率回升至27.8%,餐饮行业复苏带动鲜品白条走货量显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地区二次育肥采购溢价效应显著,不仅加剧供应紧张局面,更吸引游资入场投机性补栏,外购仔猪育肥利润可达500-700元/头。这种供应收缩与需求扩张的双向强化,为猪价上涨提供了强劲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缓解。
但本轮上涨依赖人为缩量和情绪炒作,五一节前或维持震荡偏强(7.5-8元/斤)。5月初起,北方压栏大猪集中出栏(当前存栏可满足15天供应)与发改委对“猪价虚火”的预警及政策调控可能(如启动储备投放或集团场增量出栏),市场存在快速回调风险。尤其需要警惕节后三大压制因素:集团场日均出栏增量2万头、压栏大猪抛售潮、以及终端消费疲软(白条走货量同比下降8%)。
二、一季度能繁母猪存栏狂降27万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畜牧业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规模呈现“同比修复、环比微调"特征。截至3月末,存栏总量达4039万头,较上年同期增加47万头,增幅1.2%;较上季度末回落27万头,降幅0.66%。当前存栏量较农业农村部划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基准线高出3.6个百分点,处于政策设定的绿色波动区间内。
同时,今年一季度全国生猪产业交出稳健答卷:出栏量达到19476万头,同比微增0.1%(20万头),成功扭转去年同期2.2%的负增长态势。同期猪肉产量同步增长1.2%,达到1602万吨,较去年增加19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产能恢复的主引擎来自规模化养殖端,其出栏量贡献度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规模已恢复至41731万头,同比增加2.2%(881万头),为后续市场稳定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回暖轨迹清晰可循:自2024年3月起,养殖利润修复有效提振规模场补栏意愿,形成产能恢复的良性循环。进入2025年一季度,随着标肥价差收窄效应显现,前期压栏大猪集中释放,出栏节奏显著加快。
展望二季度,随着气温升高,规模养殖场出栏计划将进一步增加,叠加二次育肥猪源陆续投放市场,农业农村部预警专家预计生猪出栏量将延续增长态势,市场供应量有望迎来阶段性提升。
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广大养猪人,切不可盲目扩张,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出栏节奏,合理规划养殖规模。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