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CCTV-2对话栏目组播出了一期“农业新质生产力”专题,因为涉及到有关猪的讨论,我特意看了这期节目。有关猪的方面,邀请到了两位嘉宾。两位都是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一位是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另一位是重庆琪金食品董事长林其鑫。两位嘉宾各有特点:一个是全国养猪业的一哥,一个是地方猪的典型;一个代表了规模,在诸多方面引领市场和风向,一个代表了多元和差异,为地方猪种争取一片天;一个为满足大众肉食贡献行业智慧,一个为满足舌尖味蕾,探索市场化的最优解。
当问及中央一号文件中两位最关注的是什么?牧原秦董说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如何提升生产效率,第二个是如何让农业生产更绿色、更低碳,第三个是智能化如何应用在农业生产当中。琪金林总强调了一点:华系地方猪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希望政府支持重庆建设华系地方猪的种业高地。比较而言,秦董的格局属实更大一些。当然,这和企业的定位及风格有关,一个追求大而强,一个追求小而美。
主持人陈伟鸿说:“各位更多的讲到了自己企业和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之间的这种关联。未来整个农业方向的发展,应该要朝一个什么样方向发展?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些问题,又应该集中在什么方面?两位老总都提到了“种”的关键性。秦总说:“种是基础,是起跑线。种子差了,自己养猪的猪产仔比别人少几头,里子面子都没有。”
许是得益于牧原公司庞大的数量基础,在几十年的养殖和育种过程中,公司筛选出了既长得快又吃得香的品种。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猪肉香这个品种的群体扩大。倘若如此,诸如“壹号土猪”之类的土猪品牌怕是要吃土了。当然,我个人理解的这个香和地方猪种的肉质及口感还是有差异的。毕竟品种属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营养和健康。如果牧原依托其精准营养和智能环控等手段,饲养的猪群营养全面均衡,生长健康,让猪肉口感提升一个等级我认为是可以实现。
为了防范和应对非洲猪瘟,牧原开始改造猪舍,加装空气过滤,臭气收集、除虫灭菌等,期望做到每一栋猪舍不交叉,不传染,向着高健康超级养猪平台的目标迈进。如今满满信心,做到完全自主育种。当然,做到这个结果,牧原投了60亿。所以,大企业的之所以能够快速进化和迭代,一个是庞大的猪群基数,另一个是强有力的资本投入。一般企业很难企及,盲目跟随只能沦为炮灰。因此,适当规模化和路径差异化才是生存之道。比方说做大企业看不上的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寻求自我突围之路。团结可以一切团结的力量,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朋友,万亿级生猪市场,想必总有第三种选择。
秦总讲到我们作了两件很有价值的事情。第一个是用生产肉猪的方式生产种猪,让中国生猪产能快速恢复。第二个是抗非过程中装备了全空气智能化猪舍,防非效果显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内乡210万头肉食综合体,向公众亮相,黑科技的背后是对健康猪、美味肉的追求,同时也是大规模养殖综合体对种养循环的一种创新尝试和有益探索。为农业智能化和现代化做出了样板和示范,贡献了牧原智慧。
牧原秦总深知国内养猪的弊端与症结,他说,不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企业没有出路。这一点,与笔者在也谈“猪好,人好,行业好!”一文中的相关表述不谋而合!换句话说,不这样做,中国养猪的效率无法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因此,自己做好自我小环境的净化才有可能发挥猪本身的遗传和生长潜力,比肩发达国家,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作为头部企业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牧原当仁不让,敢为人先。
当我看到牧原秦总今天在CCTV的舞台上接受《对话》节目的对话,眉语间尽显自信与从容,各中细节娓娓道来,举重若轻。我相信,牧原已经不需要质疑了,扛过了非瘟压力,换来了自身革命性的飞跃和成长。我相信,我们业内有牧原等优秀企业的引领,国内养猪正快步走在种业强国的路上,世界养猪看中国的一天已经来了!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