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从“硕士猪倌”到乡村振兴“领路人”:郑培坤与塔山村的蜕变之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2025-03-08

阅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朴实又深刻的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生态智慧,照亮新时代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朴实又深刻的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生态智慧,照亮新时代的绿色发展之路。贵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持续激发绿色发展动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注入强劲动力、赢得战略主动。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发出诚挚邀请:走进多彩贵州,登高远眺“两山”胜景,领略青山作画、绿水泼墨的生态画卷,感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在黔山秀水间谱写的和谐乐章。

 

雨后,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全国人大代表、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正穿梭在乡间小路上。他一手握着手机,协调着猪疫苗调拨事宜,目光却已投向远处那片新翻的姜田,心中盘算着新一年的产业布局。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声名远扬的“千万元村”,曾经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短短数年,塔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4269元跃升至如今的18200元,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超过200万元。村里产业蓬勃发展,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农业公司、14个家庭农场、32户种养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业产业产值达7000万元。

 

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

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杨云 摄 

 

行走在村里,提及郑培坤,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我们村的小伙、塔山村的好书记”。郑培坤用实干和智慧,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从贫困到富裕的振兴之路。如今的塔山村,不仅是产业兴旺的“千万元村”,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

 

“要让家乡土地长出金子”

 

2012年的冬天,华中农业大学硕士郑培坤回到家乡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探亲。眼前的景象让他感触颇深:村庄显得有些冷清,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谋生,老人依靠有限的收入维持生活,发展的脚步似乎在这里慢了下来。

 

全国人大代表、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

全国人大代表、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瞿浩然 摄

 

“要让家乡的土地长出金子!”怀揣着这一信念,郑培坤毅然辞去省城的工作,带着全部积蓄回到家乡,投身生态养猪场的建设。在那个生态养殖理念尚未普及的年代,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时,我就想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养出儿时记忆中味道的猪。”郑培坤回忆道。经过不断探索,他总结出自己的“三好”养猪标准:不对环境造成破坏,能产出优质肉食品,切实通过黑毛猪养殖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郑培坤致力于养出儿时记忆中味道的猪

郑培坤致力于养出儿时记忆中味道的猪。

 

2016年9月,郑培坤带头成立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他个人出资100万元,联合各村党建联社出资50万元,在凉水井村新建了年出栏10000头的标准化智慧生猪养殖基地。此后,该基地累计实现产值9600万元,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家住塔山村青树湾组的郑培成,便是生猪养殖的受益者之一。走进他家,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格外显眼。郑培成感慨地说:“去年我卖了700多头猪,收入56万。靠着养猪,我在县城买了门面,还盖起了新房。现在,我打心底爱上了这个行业。”

 

然而,郑培坤并未满足于此。依托自身专业技术,他将村级主导产业从养猪拓展至养牛领域。他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能人+农户”的模式,整合茂隆、统口、凉水井等7个村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肉牛养殖项目,带动350户农户、1400余人增收致富。

 

依托自身专业技术,郑培坤将村级主导产业从养猪拓展至养牛领域。依托自身专业技术,郑培坤将村级主导产业从养猪拓展至养牛领域。

依托自身专业技术,郑培坤将村级主导产业从养猪拓展至养牛领域。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如此,肉食品亦如此。这几年,我们塔山村的黑毛猪养殖,在黔东南州可谓首屈一指。”谈及成绩,郑培坤的话语中透着自豪。2024年,塔山村生态养殖黑毛猪出栏25000头,牛2000头,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3000亩,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在郑培坤看来,塔山村最大的变化,是曾经的落后村重现生机。“如今,回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邻里纠纷少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裂变,生态链上生“金银”

 

在村民眼中,郑培坤是风趣幽默、能力出众、值得信赖的好书记。然而,创业之初,他却一度被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

 

“这小伙子不靠谱,大学生回乡养猪,怕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面对村民的质疑,郑培坤并未气馁。他深知,唯有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

 

郑培坤的养牛场

郑培坤的养牛场。

 

2016年,郑培坤养猪成功的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他的成功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取经,村民们也开始对这个“不靠谱”的年轻人刮目相看。

 

此后,郑培坤不仅专注于产业发展,还常常化身讲师,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带到田间地头。他的养殖经验分享,总是蕴含着独特的生活哲学。

 

“什么是发酵?其实,粪便里本身就有微生物,我们只需提供一个优质的培养基——发酵床,微生物便能自然繁殖。”“把牛粪铺在垫子上,将牛关进圈舍。两个月后,若粪便过稀,再添加些垫料。这就是天然的菌种培育方法。”郑培坤生动形象的讲解,总能让村民们茅塞顿开。

 

郑培坤的饲料场,采用万物可发酵的技术

郑培坤的饲料场,采用万物可发酵的技术。

 

他常说:“论养殖实践,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专家。他们虽不懂专业术语,但生活经验丰富。书本知识只是对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老百姓才是最好的科学创造者。”

 

在郑培坤的养猪基地和养牛基地,自主研发的生态饲料让猪牛住上了“席梦思”,排泄物经处理转化为有机肥,反哺农田,形成了“养殖—种植—加工”的绿色闭环产业链。

 

“我们研发的饲料,以玉米秸秆和其他农副产品为原料,采用万物可发酵的技术。发酵后的饲料散发着酒香,猪牛吃了这样的饲料,肉质自然鲜美。”郑培坤介绍道。

 

依靠直播的郑培坤带着塔山村向着“亿元村”的目标奋勇迈进

依靠直播的郑培坤带着塔山村向着“亿元村”的目标奋勇迈进。

 

2021年11月,郑培坤当选为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目光也放得更远,决心带领村民,将塔山村的产业布局推向更高层次,向着“亿元村”的目标奋勇迈进。

 

在郑培坤的带领下,塔山村不仅实现了产业的裂变式发展,更在生态链上“生”出了“金银”。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两山密码”

 

从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到带领乡亲致富的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始终坚守着一个初心:做一个有情怀、回报社会、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前,我一门心思盘算自己一年能挣多少钱;如今,我满心想着村里一年能增收多少。”郑培坤坦言,从独自创业到带领大家共同创业,他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心胸也愈发开阔。

 

岑巩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

岑巩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陈昆 摄

 

山乡有梦,郑培坤逐梦前行。他感触颇深:“用好绿水青山,方能收获金山银山。我们塔山村就是生动例证。我们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合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通过生态养殖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我看来,这就是对‘两山’理论的生动践行。”

 

在郑培坤眼中,塔山村村民自力更生、奋发有为的精神,正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关键。“当每个村庄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两山密码’,乡村振兴的燎原之火必将燃遍大地。”他坚信,只要找准发展路径,山乡大地必将孕育出无限生机,为百姓带来富足生活。

 

30岁归乡,一晃12年过去了。站在村史馆观景台远眺,郑培坤细数着塔山村十年间的蝶变:“12年前,我带着280万回到家乡;如今,村里年产值已达当年的35倍。但比数字增长更珍贵的,是乡亲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

 

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一角

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一角。吴祥华 摄

 

作为“80后”村支书,郑培坤始终秉持“两山”理论,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如今,塔山村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2%,34处山泉成为天然饮用水源,生态红利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动能。

 

漫步在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产业兴旺,村民安居乐业。郑培坤由衷赞叹道:“我觉得塔山村美极了,乡亲们勤劳善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家乡从曾经的落后村,逐步蜕变成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村。我深感自豪,老百姓也无比幸福。”

 

屋外,绿水青山环绕;屋内,“金山银山”满仓。塔山村的生动实践,正是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科技兴农为画笔,绘就的一幅小山村追逐中国梦的壮美画卷。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