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今天在广州参加了第 51 届养猪产业大会(广州),并参与了樊博士发起的自主猪场及家庭农场主题沙龙的讨论。在回长沙的路上,谈谈我的感受吧。
01 现在养猪模式多种多样,标准化似乎不存在了
养猪行业普遍认可的传统模式,如母猪场、育肥场和公猪站,正因风险管理需求和市场趋势的把握而不断演变。例如,在母猪养殖阶段,出现了多种新兴模式:后备母猪配种后即出售、专门饲养怀孕母猪至分娩前转手给哺乳母猪养殖场、以及专注于哺乳阶段后出售猪苗等。同样,在仔猪育肥阶段,自养、代养和二次育肥等模式也会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而迅速调整。
变化太快,似乎养猪场管理都没有确定性的东西了,你不知道猪会养多久,养多久不取决于你的猪舍,而取决于当前行情下要多少利润落袋为安,在行情大棒下赌利润。
02 自养还是代养,怎么选择?
在今天的沙龙中,樊老师清晰地界定了“自主猪场”的概念。简而言之,自主猪场就是老板亲力亲为,自己做决策的地方。相比之下,那些由大型养猪公司运营的猪场并不算自主,因为它们通常聘请场长来管理,而且需要在公司和管理层之间分配利益。自主猪场则不同,老板自己管理,利润也全归自己。
对于长期从事养猪业的朋友们来说,面对当前的市场状况,一方面要应对大公司的成本和规模优势,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疫情防控的挑战。这使得大家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自己亲自养猪,还是加入公司,专注于代养业务。这已经成为许多养猪朋友需要考虑的问题。
该怎么做选择呢?我谈谈自己的粗浅理解,仅供参考。
技术不分高低,模式没有好坏。如果您想在市场中追求最大利润,那么毫无疑问,无论是卖猪苗、肥猪、后备母猪还是怀孕母猪,您都应该选择综合利润最高的那一种。毕竟,只有真正赚到手的钱才算是利润。
但如果您将养猪视为一项长期的事业,并且希望您的猪场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亲自参与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您需要保持猪群的稳定性,多元化布局,并稳步推进发展。正如阳江宏恩的刘总所说:“有猪就有希望,有人就有一切。”只有猪场稳定了,才能吸引人才,持续发展。
03 自养猪场,该怎么管理?
在我与山河四省、福建、广东、广西的用户和朋友们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南繁北育”已成为养猪行业的新趋势。山东等地的养殖户也开始组团南下,与南方的猪苗供应商进行洽谈和预订。这种按订单生产的模式在养猪业中逐渐兴起,我认为这标志着养猪业正逐步向成熟的制造业转型。
许多养殖户选择组团或抱团,通过牵头人、地区协会等形式组成联合组织,统一进行采购、销售和管理。简而言之,这种做法旨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销售效率。对于那些没有规模优势的自养猪场来说,组团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借此降低猪苗、饲料、药品的采购成本,并通过统一销售提高一定的销售溢价。
在猪场内部,既然缺乏规模优势,就必须发挥个体效率优势。通过亲力亲为,精细管理每一头母猪,提高产能,降低成本,从而在有限的规模下实现可观的利润。
然而,管理好猪场并非易事,一切都需要亲自实践。精细化管理不仅关乎使用的工具,更在于思维和行为的转变。根据我的经验,每天早晨制定针对个体猪只的待办清单,晚上回顾风险,以及养成日清日结的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要减少使用“可能”、“大概”等模糊表述,培养精准概念的习惯,以及用数据驱动会议的习惯。
当然,实现这些目标也需要工具的支持。例如,微猪科技研发的数字化养猪管理系统,就能通过待办预警清单、日报推送、周月报等功能,推动猪场实现精细化管理。
04 降本还是增效?
最近行业内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成本问题。从最初的7元成本,到后来的6.5元,再到现在的6元,降低成本已成为行业的主基调。这不仅在行业内内卷,甚至内卷到了上游供应商。面对猪肉消费总量的逐年下降和供给侧缺乏计划性改革,行业似乎只能通过内部竞争来实现市场出清,而这种竞争最终会转化为成本的竞争。但无节制地降低成本,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包括那些幸存下来的企业。这一点在其他制造业领域已有多次证明。
因此,降本要适度,增效同样要适度。前几年,行业内最关注的指标是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根据微猪数据年报,从2016年到2023年,PSY提升了大约2.5头/种母猪/年(2023年达到20.09头)。许多企业的进步更为显著,短短几年内PSY就超过了30头。提高生产效率是所有制造业公司都在追求的目标,但最终都要反映在利润上。如果提高效率导致单位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甚至出现亏损,那么这种效率提升就需要重新评估。
提高效率需要用成本来衡量,但粗略的成本计算无法针对性地评估猪场的效率提升措施是否值得。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数字化管理工具的支持。例如,微猪科技的数字化养猪管理系统中的成本核算功能,可以让财务人员一键计算成本,成本内容详尽,能够将公司的各项科目对应进去,查看成本时可以分项分析,而不是只看一个总数,从而有针对性地评估效率提升措施的实际价值。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