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寒潮天气的影响相对有限,但产区的玉米供应可能会迎来阶段性的增加。在春节过后,中储粮已经在产区进行了持续的收购活动。2月20日,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再度扩大了第二批的收储规模,这一行动释放出了政策支持的信号,为玉米价格提供了支撑,并有助于缓解产区的库存压力。目前,深加工企业也逐渐恢复了收购活动,这将进一步加速产区玉米的供应节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月21日的中储粮进口玉米拍卖被官方取消,这意味着短期内农户的玉米销售压力可能仍需要进一步消化。
玉米价格接连下跌
自2023年第四季度起,玉米市场似乎遭遇了一股冷风,价格持续走低,直至2024年春节前后触及冰点。据大宗商品分析机构卓创资讯的数据揭示,截至2024年2月7日,全国玉米的平均价格已经滑落至2275.87元/t,相较年初下跌了144.14元/t,跌幅达到了5.96%,触及了近3年半来的最低点。
谈及玉米价格这一变化背后的推手,原因可谓是错综复杂。从供应端看,国内玉米近年来连续丰收,产量稳步提升,与此同时,进口玉米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使得玉米的总体供应相对宽裕。饲料行业虽然对玉米有着刚性需求,但随着豆粕、小麦等替代品的用量增加,玉米的需求也在逐渐减少。此外,随着生猪价格的下滑,生猪存栏量也在逐步下降,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饲用玉米市场的悲观情绪。
养殖成本有望下降
饲料消费一直是玉米消费中的“大头”,稳稳占据60%以上的份额。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所公布的数据,2023年9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达到了2818万t。尽管环比有所下降1.4%,但同比仍下滑了3.0%。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2023年全国玉米的播种面积达到了4370万公顷,相较于前一年还增加了63万公顷,相当于945万亩的面积扩张。更令人欣喜的是,玉米的产量也紧随其后,达到了28500万t,同比增长了780万t,涨幅高达2.8%。规模较大的猪企通常能够稳定地扩大生产,并确保饲料的稳定用量。但对于中小规模的养殖户来说,他们的养殖规模往往会根据市场的行情进行调整。当生猪价格走低时,选择退出养殖业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可能会逐渐增多,这自然也会导致饲料的需求量逐渐减少。
玉米作为饲料的重要原料,其价格变动对养殖业,尤其是养猪业,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近期玉米价格的下跌,无疑为养猪业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成本降低的预期正逐渐显现。
从饲料成本的角度分析,玉米是猪饲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价格下跌意味着饲料成本的降低。这对于养猪户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饲料成本是养猪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价格的下跌将有助于减轻养猪户的经济压力,提高他们的盈利空间。玉米价格下跌反映了当前市场上的供应相对充足。这可能是由于玉米的连续丰收以及进口量的增加。而需求方面,尽管玉米在饲料行业的需求相对稳定,但随着其他替代品如豆粕、小麦等用量的增加,玉米的需求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也是导致玉米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