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 > 观点 > 内容

中国育种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何种猪仍需引进?张雪峰:育种企业面临三大难题

猪好多网 2023-09-01

阅读()

中国生猪育种“卡脖子”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引进西方种猪提高了我们的猪肉产量和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种源依赖、育种差距”等问题,因此国家也全力推行“种业振兴”,力求培育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优异种猪。

中国生猪育种“卡脖子”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引进西方种猪提高了我们的猪肉产量和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种源依赖、育种差距”等问题,因此国家也全力推行“种业振兴”,力求培育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优异种猪。而就在2023畜牧产业创新创业大会暨第三届(2023)猪产业发展大会上,猪好多网特别专访正大康地养殖板块总裁助理张雪峰,就当下中国生猪育种事业的进展和挑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访问,以下为采访实录。

 

张雪峰

正大康地养殖板块总裁助理张雪峰

 

01 未来中国生猪产业是否可以不向外引种,您认为当下阻碍种猪企业进步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又该如何突破?

 

张雪峰:首先,中国市场上纯种猪数量应该是非常多的,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好与坏都是相对的,例如我们的对手是以跑步速度前进,我们却是以走路的速度前进,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彼此差距就会拉开。实际上,我们的育种理论和技术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育种不止是技术理论,还有实施落地层面。国内的育种实施大部分是依托给了企业,而育种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投入和损耗,并且育种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投入的积累,这就会给落地实施的企业带来长期战略和短期运作的矛盾,而育种又是制定好目标后需要按照SOP程序一丝不苟的执行,难以随时调整。

 

从实施过程来看,育种工作的要求非常严谨,不能有丝毫出错,例如系谱中一旦出现很小的偏差,那么就会造成代次公猪、母猪的遗传数据产生巨大的错误,一旦发生数据错误将会导致之前许多工作都付诸东流。

 

从人才角度来看,育种工作中有大量个体化操作和简单重复的工作,因此对人才选择和团队稳定性要求很高。我们不缺乏理论专家,但相对缺乏实践专家,当下行业大量高端人才集中在生产,以育种指导生产的人才非常少,这就导致育种的实际操作会面临更多调整。反过来看,这最终会导致社会上对育种企业输出的产品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导致育种企业的产品和价格脱钩,造成投入和收获的不对等,又会进一步加大育种工作的困难,进而拉开与国外育种的差距。

 

因此所谓种猪“卡脖子”,不是我们在育种素材和技术上的落后,而是整个体系运转过程中很多复杂问题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当对比国外的育种体制,以及在此体制下育种企业的关联程度,例如丹麦是以国家为基础的联合育种。当下我们的情况是,国家很重视,企业也很想做好,但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困难和鸿沟,当我们逐步跨越鸿沟,也会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育种企业。

 

尽管我们常说和国外育种尚有差距,但实际上全世界特别优秀的育种企业也并不多,可见育种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需要历史的积累、大量的科技创新和投入,需要我们的育种企业具备“长期投入、慢慢输出”的长期主义精神和情怀。

 

生猪

 

02 正大康地种猪与同行相比有哪些优势,正大康地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来增强核心竞争力?

 

张雪峰:首先,当前国内大部分育种工作,都是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平台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技术进行遗传改良,也就是说大家育种的素材都是以“杜、长、大、皮特兰”等为基础,只是可能引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也具备一些不同的特性;例如选择北美系可能是对种猪的强壮度、耐粗饲等有所倾斜,选择欧系可能是对PSY、日增重等生长指标更为看重,当企业在选择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种猪的时候,就已经基本确定了育种的大方向。正大康地选择的是从丹麦引进的优质种猪,因此在“PSY、日增重”等经济性能方面优势突出。

 

其次,正大康地身为中国第一家饲料企业,大家对我们饲料的研发及生产能力已非常了解,而育种过程中精准营养非常重要,因此这也是我们育种的一大优势。

 

第三,正大康地积累了较为优质的育种素材,并且从丹麦进口的原种猪指数很高,家系丰富,经过严格的SOP体系培育到第三代,从目前的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来看,我们已经做到了不退化。

 

最后,我们经过这些年来对市场的认知,已经基本制定好了下一个5年育种目标——保持丹系猪优异的经济性能同时提升“生的多、养得活、易管理”的特性。未来,正大康地的战略思考是基于已有的“种猪和营养”板块,给客户提供更立体的“种料结合”服务。

 

03 正大康地是我国第一家外资农牧企业,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农牧业这几十年来的发展成就,对未来的发展又有何看法?

 

张雪峰:首先,中国农牧业四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无可争议,我们逐步解决了全国人民“有的吃、不愁吃、吃得好”的问题。而对于产业发展来看,我们在非瘟后能繁母猪用中国自己的模式实现了快速增长,有力保障了民生供应,体现出生猪产业全行业人员的智慧和力量;但是在快速的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因为供需不匹配、资本介入等影响,导致生猪行情产生了较为剧烈的波动,我认为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未来还是会回归到理性,达到供需合理的平衡,因此尽管近年来周期波动加剧,但我们农牧业还是可以对未来抱有更好的希望与憧憬。

 

04 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在推进本土化育种,通过结合地方种猪还原猪肉“儿时的味道”,您对本土化育种有何看法?

 

张雪峰:我认为这是一个阶段过程,当下国内年出栏生猪7亿头左右,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品牌差异,生猪产品普遍同质化,猪企更多也是追求成本和效益。而当下国内本土化育种需要追求品牌差异,但普遍面临商业运作困难的问题,如地方猪饲料转化率低亟待改善,而消费市场也是以追求民生价格为主,对于“品质猪肉”缺乏广泛的客观标准,而依靠讲故事来“定性”,这是我们可以重视以及改善的方向。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