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好不容易熬过了卖压,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阶段,但没想到的是,在购销临近尾声的时候,玉米的压力又上来了。
第一个压力就是变天之后的“后遗症”。
我们之前曾分析过,无论是玉米还是小麦,还是生猪,抑或是大豆,其实都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消费不畅,需求不振,或者说行情基本都靠政策以及情绪撑着。
但自进入3月份以后,生猪先撑不住了,猪价开始持续回落,虽然幅度不大,但总体是向下的趋势。
小麦更是一跌不起,而玉米也很快步入后尘,而就在这个时候,北方多地迎来大幅降温天气,把玉米的行情给“冻”住了,才使得玉米的跌势得以暂缓。
但是正如我们所担忧的,当天气再次回暖后,玉米将重新面临上量增加、价格下跌的风险。
果然,近日北方多地迎来了大幅回暖,在3月20日前后,东北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升到15℃,而华北、黄淮地区则将重回到20℃,俨然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但随着气温升高,粮源保存问题再次显现,以及天气回暖后,交通通畅,使得玉米的上量会再次增加,玉米也就会进入下行通道中。
第二个压力来自于小麦,不得不说,这轮小麦的大跌确实使玉米压力飙升。
从跌势来看,显然小麦这轮跌势比上一轮要更猛,在面粉以及麸皮双双走跌的情况下,小麦无力支撑,只能再次下跌,价格重心也开始下探。
随着小麦的下跌,与玉米的价差开始缩小,这使得饲料企业开始关注小麦,甚至已有小部分企业开始有了采购的意愿。
而当前小麦还在探底,饲料企业开始观望,这对于玉米来说压力陡增。
在这两大压力下,再加上一直要开却还没开启的定向稻谷拍卖,使得玉米市场变得压力重重。
但是这轮玉米表现得并不孬,甚至还有些强硬,柔中带刚。
刚从何来呢?
一是随着粮源的转移,贸易商挺价情绪偏浓。
随着市场余粮见底,粮源持有主体发生转变,而相比于基层,显然贸易商无论是对市场波动的承受力还是判断力都要更强。
而且当前市场余粮已经不多,正是玉米见底的时候,所以贸易商挺价情绪是比较强的。毕竟行情刚开始,总不能还没玩就交枪投降了吧。
二是托市的支撑。
虽然需求孱弱,但玉米并没有出现大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地直属库的托市支撑。而且今年政策端释放的信号也比较明确,即大豆和玉米都要保,两手都要抓,这也给玉米市场吃了一个定心丸。
所以虽然玉米压力重重,利空不断,但是却依然表现得相对坚挺。
不过,从这轮变化中我们也看出几件事:
一是今年需求将是一个重要变量。
尤其是在需求不振这个大前提下,上涨空间也将受限,需理性看待。而接下来,需求将如何演变将成为主导市场的一个重要变量。
二是利空利多影响因素多,注定震荡频繁。
今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都面临建立一个新的供需平衡,所以表现为利空与利多因素持续并存,这就注定了行情变化波动将十分频繁。
这意味着价格的涨跌时间会缩窄,机会窗口短暂易逝,需要及时把握。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