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形容这两年的生猪养殖业再合适不过了。从2018年8月非洲猪瘟首次在我国境内被发现到现在已经接近两年,非洲猪瘟在我国的流行已经趋于常态化,生猪养殖业已经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几经洗牌。非洲猪瘟所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2020年又爆发了新冠疫情,在政策扶持下好不容易逐渐复苏的养猪业再度蒙上一层阴霾。
非洲猪瘟对于商品猪而言是一种急性、烈性、高致死性传染病,最急性型病死率可达100%。形象的说,一个万头级的猪场在感染非洲猪瘟后,全场商品猪可能在一两天之内全部死亡。非洲猪瘟病毒存在的历史至少已有百年,而自病毒被发现至今,全世界没有任何一款有效的疫苗问世,这意味着一个猪场一旦感染了非洲猪瘟,只能进行扑杀和掩埋以阻断传播,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补救。而非洲猪瘟病毒在具有高度致死性的情况下偏偏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以及环境抵抗力,病猪、其它带毒动物以及与病猪接触过的人,仅仅是接触未感染的猪都会使其感染,更不用说还能够通过蜱虫这种微小而不易察觉的因素传播,唯一值得庆幸就是非洲猪瘟病毒本身对人的健康并没有影响了。
当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后,我国的生猪存栏量断崖式下跌,猪价水涨船高,这和我国的生猪养殖结构有莫大的关联。我国生猪养殖业由于历史原因,集约化程度远不如一些西方国家,散户养殖居多。大部分养殖散户既没有生物安全意识,也没有能够防止非洲猪瘟传入的技术力,面对非洲猪瘟几乎是必定中招。就算是集约化大厂,由于没有防控非洲猪瘟这样危险的疫病的经验,也有不少大厂未能幸免。想要防控非洲猪瘟这样的疫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持续推进集约化养殖,使散户养殖逐步退出舞台。有关部门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并且非洲猪瘟的到来对这一进程而言显然还是太早了一些。
为了保证猪肉供应量,稳定猪价,在非洲猪瘟的情势减弱以后,国家重新放开散户养殖,并给予相应的扶持。就在生猪养殖业逐步复苏之际,新冠病毒疫情又爆发了。在新冠病毒疫情中,生猪养殖业的损失又由猪的层面转向了人的层面,相较于非洲猪瘟,新冠疫情会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无疑是更危险的。为了防控新冠疫情,人员流动受到限制,许多相关配套产业面临停工,随之对养猪业的物资流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间接导致了养殖成本的上升,而我们也正因此看到了新一轮的猪价上涨。而这其中那些刚刚走向复苏的养殖散户,即使尚未走出非洲猪瘟的阴影,在最初面对新冠疫情时也只能以保证自身生命安全为重,生产效益也随之再度降低。
好在现如今,国内的新冠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生猪养殖行业由于新冠疫情所受到的影响也正在逐步消散,各个层面也开始趋向于新冠疫情爆发前的常态。不过我们也要清楚,这样的“常态”仍然是非洲猪瘟持续存在的常态,我国生猪养殖业抗击非洲猪瘟的路还有很长。非洲猪瘟疫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一种强制的方式使得绝大多数散户养殖退场,让我们不得不加快集约化养殖的推进速度。同时,无论是非洲猪瘟疫情还是新冠疫情,都为我国的生物安全意识敲响了警钟,二者叠加在一起更是使得生物安全得到了我国从上至下空前的重视,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当然,生物安全的本质是科学问题,无论是非洲猪瘟防控还是新冠疫情防控,都需要科学理论技术的支撑,从根本上解决它们的办法,更是需要等待疫苗的诞生。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生猪养殖业能够在科技的支撑下走出双重疫情的打击,并发展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