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跌宕起伏的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猪价的下跌就跟大部分北方地区的秋天一样,“咻”地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不停地上涨,在上涨了大半个月后,今天又开始回落。那么现在养猪人最头疼的应该就是要不要出栏,要不要补栏这老两样。
猪价分析逃不开消费端和生产端,所谓你可以不相信猪周期,但供需关系是永远的神。进入秋冬,就是“贴秋膘”,消费端需求持续增长就是最好的注脚。别说现在人们消费健康,当猪价跌到十几块的时候,猪肉就是性价比最高的高质量蛋白质。
但与消费端如火如荼一派繁荣的场景不同的是,屠宰和养殖端仍是萧瑟如秋风卷落叶,目下整体生猪养殖链条呈现一线补栏意愿低,大猪价格高于标猪的现象。从供应集体角度来看,散户抗价惜售,规模养殖集团望风而动趁机压缩出栏量,由此市面上猪肉短期还会再涨一些价格。
“缺肉不缺猪”, 压栏惜售并不明智
近期猪价虽然连续长虹,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一直在涨的是大肥猪,而标猪出栏价还那样。这样的情况说明细分消费端发生变化,一个是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农村因猪肉价格持续下行消费发力明显,一个是居民秋冬消费偏好肥猪。可是似乎跟市场“唱反调”的二次育肥补栏意愿并不强烈。
一般来说二次育肥总伴随着猪价变动,猪价稍一抬头二次育肥就跟随而来。但这次猪价上行,选择二次育肥的仍在少数,即便是市场开始缺的是肥猪大猪而非标猪。这说明此次涨价大家并不看好已成共识,而补栏意愿更是低到尘埃里。现在的状况是谁手里有猪谁亏的多,这也难怪散户惜售不愿出栏,前期亏的太多好不容易涨起来再等等也许亏的会少一些。
但我们始终要认清的一点是,生猪养殖基本面并没有改变,主体仍是供大于求。这次猪价上行是基于前期降体重清库存,加速淘汰母猪优化存栏结构的策略,再叠加进入季节需求旺季的固有因素才有了短暂好转。但母猪存栏去产能只去了3%,对于目下庞大的产能数字基数来说,这3%简直就是毛毛雨,并不能起到扭转猪价低位震荡的作用。
按照时间来计算,今年上半年的产能将于冬天或春节后释放,如此来看生猪出栏量将稳步增加。现在压栏惜售并没有多大意义,生猪供应过剩基本面到明年春天都不会有什么改善,甚至有可能二次探底。
信心难拾,拐点何时出现?
最近因为月初的水灾,小编开始了频繁的下乡。对口帮扶的村庄正好主体基本都是养殖户,虽说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都相对较高,但此次遭灾也颇为严重。除了修建在高处的养殖场外,其他基本都水过了一遍。不仅是猪让水泡了,储存的饲料和一些设备也都不能用了。这样的情况并不算少见,在安置点聊起下一步计划,大家对生猪养殖灰了心。圈舍还在,趁这次受了灾清空了圈舍里的猪,准备养些别的,牛啊羊啊,价格波动不会有猪这么频繁。
在这次超级猪周期中,即便不如他们因受灾而起了改行的心思的养殖户也大有人在。中国速度不仅是表现在高铁、飞机、5G时代的速度,即便是养猪我们也养出了中国速度。
从生猪养殖严重滑坡到基本恢复大约只用了一年半多的时间,这其中还包括补栏后备母猪、仔猪育肥、肥猪出栏上市等等相关环节。短时间创出了记录也跑嬴了大多数人的预计,想打时间差的各位没想到都撞到了一起,统统一起出栏又在下跌行情不怎么情愿的遇到了。据相关数据统计今年猪肉产量、肉类总产量分别在5400万吨、8800万吨左右,甚至比猪周期平稳期都要高。
现在的局面是谁规模大谁亏损大,因为资本的入场很多中型或转型公司超规模扩大,导致成本急剧上升,在下行区间更是雪上加霜难以转圜,深陷产能调减的泥淖难以自拔。
三季度各大猪企的财报披露仿佛是一场大型比惨大会,在这场资本的噩梦中,牧原股份一向是被寄予厚望的“优等生”,自繁自养的模式一度被认为是最能与猪周期分庭抗礼的利器。然而年内大幅下跌的猪价也让牧原未能幸免于难,三季度净亏损达五至十亿元,出现了近三年来首次单季度赤字。
就目前的数据来看,生猪存栏和恢复已到“非瘟”前的正常水平,能繁殖母猪存栏4459万头,增长16.7%。未出现大规模淘汰高产和后备母猪的信号,也就意味着猪周期拐点的仍未到来。但这次猪价反弹虽不足以将亏损的大家拖出深渊,但到底是将价格和生猪养殖成本线的距离拉近。根据存栏及猪价相对关系来分析,此次猪价周期性底部有可能会出现在明年二季度。
目前的策略仍是应出尽出,不要等,保住现金流才能有翻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