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两个月以来,生猪市场大部分时段处于涨跌频繁震荡的状态中,生猪价格始终没有显著调整迹象。主要原因是供需没有显著变化,二者深度博弈,难见分晓。在相互约束状态之下,生猪价格呈现波浪状态。
1、价格超长震荡模式尚未结束
自6月底以来,生猪价格已进入震荡模式。截至8月19日,价格震荡期已进入第53天。在此期间,虽然价格略有下降,但幅度微弱,总体价格呈现涨跌调整状态。
根据监测,震荡期的全国外三元平均值为15.54元/公斤;7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参考15.70元/公斤,7月高点16.44元/公斤,低点为15.06元/公斤;8月平均价格(截至8月19日)参考15.14元/公斤,高点为15.70元/公斤,低点为14.66元/公斤。
在此期间,生猪价格在主线15.54元/公斤左右震荡调整,高低调整幅度不超过1.00元/公斤。
2、体重震荡回落,需求依然低迷
猪价持续震荡,与低位盘整的供需密不可分。而在价格震荡期,生猪交易量均出现大幅下滑。据监测,截至8月19日,全国生猪出栏均价均为124.35公斤,累计下降8.12公斤,降幅6.13%。
猪肉交易量的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猪市场供应的萎缩。养殖户纷纷采取减重措施,与其7-8月减少生猪出栏计划有密切关系。供给端没有增量表现,需求端也没有明显的利好支撑。
近日,生猪重点屠宰企业开工率呈现较平稳态势,大部分时间保持在23.00%-24.00%之间。七到八月份天气炎热,终端猪肉消费属于一年中的次淡季,猪肉需求增长非常有限。
据历史数据分析,8月出栏生猪出栏机率高于7月水平,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实际需求增长缓慢,整体低位盘整。在猪肉的供应和需求较为平稳的情况下,当猪肉供给端出现涨价行为时,终端市场需求低迷,此时需求端便制约了猪价的持续上涨,而此时猪价将继续上涨。
同样,在需求端不断压缩生猪收购成本的同时,供给端始终维持较低的出栏量,抑制猪价下滑。双方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能长期影响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