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两个怪象”:猪少价还跌,降价不卖猪,什么情况?
才半年时间,猪价就从一头猪盈利2000元跌到了亏损500元,随着猪价的持续低位横盘走稳,养猪户对猪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毕竟现在圈里有猪每天早上醒来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又亏了多少钱。当下的状态像极了2019年上半年的情况,一边养猪亏钱,一边还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但又不同的是2019年能看到上涨的希望,大家都知道只要坚持养下去总有翻身的那一天,可现在不仅何时翻身无从可知,甚至养下去反而要面临更大的亏损。
不知从何时开始,养猪行业出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一个母猪存栏量在减少,但是价格却跌了,另一个则是猪价不断下降,养猪户却不卖猪,这是什么情况?
一、猪少价还跌
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连续上涨21个月后,首次迎来下降,环比下降0.5%。按理说猪少了猪价应该上涨才对,可当下猪价却连续下跌。
数据显示,8月1日时猪价为8.01元,可当下猪价却来到了7.5元,8月20日猪价更是大面积下跌,华东区各地价格为7.1-8.3元,华中区猪价7.2-7.8元,华南区猪价7.8-10.2元。以上三个地区属于当下价格比较高的地区,尤其是广东省决定从8月15日起,暂停非中南区6省(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的已通过“点对点”备案的屠宰用生猪调入广东省。虽然未能成功带动6省猪价的上涨,但是相比于其他地区的持续下跌,广东、海南的猪价暂时还是稳定的。
华北区猪价6.9-7.4元,东北区猪价6.5-7.1元,西北区猪价6.8-7.5元,西南区猪价6.7-7.5元。这几个地区的猪价相对偏低,东北和华北区猪价主要还是因为依然有大肥没有出清,还在上市阶段,生猪供过于求导致的。西南区猪价偏低则是因为当地的非瘟依然非常严重,云南、四川都属于养猪户大省,生猪抛售严重,猪价连续下跌。西北地区则是被西南地区猪价下跌所带动的。
“猪少还跌”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猪少并不是可供出栏的猪少了,7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了0.5%,但是生猪存栏量却保持持续上涨之势,这就保证了可供出栏生猪数量处于高位。而母猪减少要传导到肥猪身上最少需要10个月的时间,当下可供出栏生猪没少,再加上市场上还有大肥猪以及非瘟导致的生猪抛售,生猪依然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猪价想不跌都难。
二、降价不卖猪
在以前养猪户为了多卖钱,加上没有准确的数据供养猪户参考,就导致了养猪户形成了“卖跌不卖涨”的习惯,猪价上涨的时候,养猪户盼涨,大家都不卖,结果猪越长越大,不得不卖的时候就出现生猪集中抛售,致使猪价下跌。而当猪价下跌的时候,养猪户担心猪价下跌,纷纷卖猪,致使猪价“一跌不起”。
但当下却出现了奇怪现象,那就是虽然猪价在不断下跌,但养猪户并不急于卖猪,这不进入8月以来,猪价已经下降了1元/公斤,但是猪贩子收猪的难度并不低甚至还有隐隐上涨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当下不论是外购仔猪还是二次育肥都处于亏损状态,而专家又普遍唱涨后续猪价,养猪户对后续猪价充满信心,所以才会出现猪价下跌但养猪户不卖猪的情况。
三、养猪真是“一地猪毛”了?
对于后续生猪价格,业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有人认为随着后续猪肉消费的恢复,猪价有望迎来上涨,有人则认为产能都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情况,猪价在未来的2、3年时间都将处于亏损状态,当下养猪已经是“一地猪毛”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方面都有自己的道理,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倾向于后者。因为产能的恢复是不争的事实,经过最近一年多的努力,我国生猪存栏量和母猪存栏量基本都达到了2017年的水平,而受限于猪肉价格一直偏高,猪肉消费仅有正常水平的75%-80%,即使后续消费有所恢复,要恢复到100%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供需关系就决定了猪价难以上涨。
猪价处于低位并不是亏损的主因,毕竟当下7.5元的价格按照以前6、7元的成本来看还能有100-200元的利润,而让7.5元的猪价就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养殖成本的高涨,养殖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是饲料成本,按照今年玉米价格走势来看,业内普遍认为今年新玉米的价格有望高开高走,即使在玉米大面积上市的时候有窄幅下调,但依然会处于相对高位。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到明年秋季玉米价格都不会出现大跌,玉米难跌自然饲料价格就难跌,养殖成本就会处于高位水平。
这一方面猪价难涨,一方面养殖成本难跌,现在的猪市真的已经是“一地猪毛”了,短时间很难有所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