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猪价,相信大家最近心里都很沉重,今天仍旧无太大起色,说一句“跌到透心凉”都不过分。一边是猪价跌个不停,另一边养殖成本却半点没降低,饲料成本、生物安全成本、外购仔猪成本...外加FW风险,都像压在养猪人身上的一座座“大山”。
据卓创资讯最新数据,截至5月11日,生猪自繁自养盈利为584.77元/头,较上月同期下滑41.11%。
卓创资讯分析师牛哲表示:“自繁自养的养殖企业当前的盈利空间虽然较前期大幅缩水,但尚处于小幅盈利状态。外购仔猪或者购买小体重标猪进行二次育肥的养殖单位,目前已经深陷亏损的泥潭。由于前期补栏的仔猪每头成本多在千元以上,加之饲料价格处于高位,补栏、育肥成本较高,这部分群体亏损约在300-600元/头。”
这对于花了大价钱外购仔猪回来育肥的养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01 猪价为何“过山车”?
自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以来,全球需求恢复的预期持续拉动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同时,美联储并未有实质性收紧操作,海外金融体系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在供需错配和流动性宽松的推动下,近期大宗价格(如玉米和大豆)再次出现快速上涨。
(玉米、大豆等大宗原料上涨导致近期饲料价格猛涨)
生猪期货2109合约自1月8日创下了3万点以上的价格之后随后便是一路下跌,直到1月底开始强势反弹到2月底,一个月的时间生猪价格从24500点附近反弹至29800点,再次逼近3万关口,然后就是长达2个多月的跌势。
背后的逻辑我们可以大概梳理一下,挂牌价30680点相比于此前市场传闻的25000点整整高出了5000点,而恰逢FW瘟“告一段落”,市场对未来的生猪市场预期偏空,所以生猪价格从挂牌日开始一路下跌至最低24500点附近,然后FW再次小范围的出现,市场开始对生猪远期价格产生质疑,加之养殖企业的担忧,加剧了生猪的提前出栏,导致远月存栏不足,生猪价格再次应声上涨,最后长达两个多月的下跌。
主要核心逻辑还是市场对未来预期偏好,压栏惜售,而后预期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猪价再次下跌,接近上市以来的最低价,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猪肉价格像坐了一次“过山车”。
02 市场出现恐慌情绪
月初猪价上涨后脱离低洼点,且月内养殖端进行二次育肥,业内对后市看涨心理减弱,经销商备货热情降低,走货减慢。4月份为传统的猪肉消费淡季,终端需求疲软,屠宰企业销售压力较大,转而压价收购,这也是猪价低位的最根本原因。
因节日消费提振不明显,3、4月大量压栏大猪恐慌性集中出栏的“踩踏效应”,对标猪价格形成明显压制。
4月随着天气转热,北方非瘟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中旬过后南方部分地区非瘟虽有零星发散,但影响不大,国内各地复产有序进行,二元母猪供应缓慢增加;又因3月积极补栏,加之猪价偏低,养殖盈利空间缩小,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降低,二元母猪需求减弱。
随着生猪存出栏量的明显恢复,一季度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为3376万头,同比增长39.1%。另外,1月至3月我国猪肉进口116万吨,同比增长22%,同时牛肉、禽肉进口量分别增加20.4%和26.4%。从猪肉消费需求看,每年3月至4月通常为消费需求淡季,且清明节假日对消费提振有限。
另外从养殖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养殖户的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养殖主力是50-500头的养殖户居多,现在养殖主力的规模扩大到500—2000头,大型养殖企业也在利用这次机会不断的扩大产能,攻城略地。
而大型企业也会利用技术的不断升级,进一步压缩生猪的养殖成本,利用对生猪疾病的有效防控,减少死亡率。
03 30元左右是合理区间
随着产能的不断恢复,相对于前两年的高价,猪价下跌是整体趋势,但由于养殖成本托底,又很难再降到2017年之前的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猪价一边牵动着养殖主体的盈亏,一边牵动着老百姓的钱袋子,应尽可能将其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减少猪肉价格暴涨暴跌的“过山车”效应。
越是产能恢复,越要防止疫情反弹。”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何志平认为,能否做好疫情防控是影响生猪和猪肉价格后期走势的关键。“如果防疫不出大问题,价格会有所反弹,但要到之前每公斤40多元的价格不太可能,30元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区间。”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武深树指出,一定要避免再出现过去“数量增加带来环保压力,环保压力又导致数量减少”的恶性循环。“从长远来看,我们应推动养殖、屠宰和冷链运输同步发展的全产业体系建设,平衡各个环节的综合效益,打破‘养猪的不如杀猪的,杀猪的不如卖肉的’传统模式,真正实现生猪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双赢。”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