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繁育技术 > 内容

关于母猪断奶后体况恢复的饲养管理措施

猪业科学 2025-07-02

阅读()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高产母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是衡量猪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母猪在哺乳期间,由于大量泌乳以满足仔猪的生长需求,往往会消耗大量的体能和营养,导致体重下降、体况变差。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高产母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是衡量猪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母猪在哺乳期间,由于大量泌乳以满足仔猪的生长需求,往往会消耗大量的体能和营养,导致体重下降、体况变差。断奶后,母猪的体况恢复不仅直接关系到其后续的繁殖性能,如发情间隔、排卵率、受胎率和胚胎存活率等,还会间接影响猪场的整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断奶后母猪的体况恢复是猪场管理中极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母猪断奶后的体况恢复、缩短发情间隔、提高发情率和排卵率,进而提升母猪的繁殖性能和猪场的整体生产效益。本文的研究和总结旨在为养猪从业者提供实用的管理技术指导,帮助其优化母猪的饲养管理流程、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母猪是猪场生产的核心,为了最大化母猪场的生产效益,必须尽可能减少母猪的平均非生产天数(non-productive days,NPD)。母猪NPD是评估母猪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在实际生产中,母猪断奶后长时间不发情是导致非生产天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其繁殖性能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母猪在哺乳期间会因大量泌乳而消耗大量体能,导致体况下降。断奶后,母猪需要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尽快恢复体况,以保障其后续繁殖性能。

 

母猪

 

1 母猪断奶后体况恢复的重要性

 

高产母猪在哺乳期间,由于仔猪数量较多且对母乳的需求量大,母猪在哺乳期间会因大量泌乳而快速消耗体能,导致体重和体况急剧下降,通常背膘厚度减少3~5 mm。这种情况下,如果断奶后不能及时恢复体况,会导致发情延迟进而延长母猪NPD,使得养猪场的人工、饲料等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养猪场的利润。另外还有排卵率下降、胚胎成活率降低等问题,进而影响下一胎的繁殖性能。因此,断奶后体况恢复是高产母猪管理的关键环节。

 

2 母猪断奶后体况恢复的饲养管理措施

 

2.1 营养管理

 

母猪是规模化养猪场的重要生产资料,其繁殖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猪场的经济效益。而母猪断奶到发情期间的时间超过3~8 d后,会导致母猪NPD增加,使猪场的饲喂成本增加,减少猪场收益。因此高产母猪断奶后,母猪需要全面补充营养以恢复体况。主要采用短期优饲的方式进行饲喂,饲料中富含高优质蛋白、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可以让母猪的发情率增加10%左右,可以保持母猪哺乳阶段的配方并加以修改。值得注意的是,在喂料时要注意观察饲料状态,避免饲喂霉变饲料从而诱发疾病。在断奶后的前3 d,适当控制饲料供应,帮助母猪回乳,减少乳房炎的发生。之后根据母猪的体况和食欲逐渐增加饲喂量,直至恢复正常。刘华等研究表明,生产中母猪泌乳期的失重控制在10%以内,不会影响断奶后的发情率,失重高于20%时,发情时间会明显晚于其他猪。除了保证每日基础的日粮外,应每d给每头母猪添加200 g的葡萄糖。同时为了促进断奶母猪尽快发情,还应为母猪补充泛酸、生物素和维生素、硒等营养物质。

 

2.2 饲喂量控制

 

在营养与饲料管理方面,确保母猪摄入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至关重要。蛋白质是母猪繁殖和生产所必需的核心营养素,不仅需要关注其总量,还需注重氨基酸的平衡,特别是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这些关键氨基酸通常来源于豆粕、鱼粉和其他动物蛋白源。通过精确的饲料配方和科学的管理,可以确保母猪获得适量的能量和优质蛋白质,从而支持其健康和生产性能的最大化。

 

断奶母猪的饲喂量需要根据其体况进行调整。断奶时体况正常或偏胖的母猪,在断奶至配种期间(断配期)每d饲喂2.7 kg妊娠料即可满足其营养需求,从而确保后续繁殖性能达到最佳水平。同时,建议为断奶母猪安装独立的饮水嘴,保证水流速度不低于2 L/min,以确保母猪能够随时获取充足且新鲜的饮水。对于体况较差的母猪,应增加饲喂量和饲喂次数,或将体况较差的母猪圈集中饲喂,单独配制饲料饲喂保证其能够自由采食以帮助其快速恢复体况。对于体况恢复过慢的断奶母猪,采取跳过1个发情周期再配种的方法。同时,避免过度饲喂导致母猪过肥,影响后续繁殖性能。一般建议断奶后母猪的背膘厚度应恢复到13~15 mm。也有研究表明,在体况良好的情况下,母猪似乎并不能在断奶至发情期间从增加饲喂量上受益。

 

2.3 环境控制

 

环境因素对母猪的体况恢复也有重要影响。断奶后,母猪应被转移到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饲养。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猪舍清洁卫生管理制度,定期清除猪舍内的粪便和杂物,并确保猪舍地面保持干燥,充分杀灭微生物。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减少母猪的应激反应,促进其食欲和体况恢复。光照时间对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有显著影响,包括断奶至发情间隔、哺乳期体质量减轻量以及泌乳量。研究表明,与每天接受8 h光照的经产母猪相比,接受16 h光照的经产母猪在泌乳量、哺乳期体质量减轻量、断奶仔猪数量和体质量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此外,采用16 h光照与8 h黑暗的光照周期的母猪,其断奶至发情间隔比采用1 h光照与23 h黑暗的光照周期的母猪短4 d,且发情比例更高。光照条件,包括光照波长和光源类型,对母猪的生产性能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猪对波长为450 nm的光最为敏感,而对波长超过650 nm的光(如红光)敏感性极低。在养猪生产中,红光通常被视为无色光,因为它对猪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影响较小。童玉珍等自主研发的LED光源能够加快后备母猪的性成熟,且能提高发情率和配种率。

 

环境湿度对猪的生产性能有着显著影响。过高湿度不仅会干扰猪的正常呼吸和代谢功能,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风险,还会促使猪舍内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大量滋生,从而提高疾病的传播概率。高温环境下,猪主要通过蒸发散热,湿度过低会导致猪皮肤干裂,影响散热效果。高湿环境还会减少母猪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的分泌,抑制母猪卵泡发育,导致卵细胞形态异常及排卵迟缓。中国农业大学王美芝等研究指出,当相对湿度超过80%时,病原体的繁殖速度会显著加快,母猪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研究还发现,相对湿度从90%降至80%,可使空气中的病原菌数量减少50%。而当相对湿度低于50%时,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会增加,这同样会提高母猪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2.4 健康管理

 

断奶母猪的健康状况需要重点关注。为了防止母猪疫病的发生,猪场需要加强疫病的免疫预防管理工作。猪舍内的粪便、料槽中的残余饲料和饮水管都要彻底清理干净,同时对猪舍的过道及使用的工具进行消毒,防止污染。此外,日常要注意防鼠防蚊,做好灭源工作。及时检查母猪的乳房、子宫等部位,预防和治疗乳房炎、子宫炎等疾病。多数断奶母猪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消化、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等常见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猪病毒性疾病、猪乙脑和猪蓝耳病等传染性疾病。这些问题在断奶母猪发病初期、治疗过程中以及病后恢复期间,都会导致母猪乏情。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长期坚持做好疫苗免疫和药品保健工作,在实施疫苗接种计划时,猪场应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并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和兽医的建议进行规范操作,保证母猪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

 

2.5 发情管理

 

适时诱导母猪发情,是指在母猪断奶后至下一个配种期之间,通过人工手段刺激母猪进入发情状态。在空怀母猪的饲养过程中,养殖密度的控制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每头母猪应至少拥有3 m2的活动空间。此外,群体数量应保持适中,每栏以5头为最佳配置,以便于进行配种操作和及时观察发情表现。母猪断奶后,应尽快促使其发情,可以通过增加公猪刺激、调整饲料营养、按摩乳房等措施来促进母猪发情。同时,及时准确地鉴定发情并进行配种,可以提高受胎率。通常断奶当天记为第0天,第0~2天发情的母猪不建议配种,跳过1个发情周期后再执行配种。第3天及以后发情的母猪可以正常配种,通常发情早的母猪比发情晚的母猪发情持续时间长。对于未发情的断奶母猪要继续接受公猪刺激,同时养殖人员要对断奶母猪进行踩背、压背、提拉腹部等刺激,发现其行为表现母猪爬跨、阴部红肿或者精神兴奋等反应时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错过发情期。若断奶7 d后还未发情,可将其同已发情母猪或发情公猪共同圈养一段时间,必要时可使用激素来控制母猪发情。例如,通过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或前列腺素等药物来刺激母猪的生殖系统,从而诱导其进入发情期。这些药物能够调节母猪体内的激素水平,促进卵泡的发育和成熟,进而激发母猪的发情行为。在实施药物诱导发情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母猪的行为变化。一旦母猪出现静立反射等典型的发情迹象,如接受公猪的爬跨而不躲避、外阴部红肿、黏液分泌增加等,这表明药物诱导已经取得了效果,母猪正处于最佳的受孕状态。此时,应迅速安排配种,以确保母猪能够成功受孕,从而提高繁殖效率。如果母猪出现不发情或发情表现不明显的情况,应从环境、饲料、疾病等其他方面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连续3次以上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的母猪,应考虑及时淘汰,保障猪场的整体生产效益。

 

2.6 避免应激

 

仔猪断奶不仅对仔猪有应激,对母猪生理和心理也有很大的刺激,要尽量避免母猪受到外界刺激和干扰,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断奶。在断奶母猪的空怀阶段,通常采用限量饲喂的方式,严格控制饲料的供给量。饲喂量应根据母猪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调整。此外,若需要逐步减少饲喂量,做到每天递减,以确保母猪能够适应并保持健康状态避免应激。在高温季节,特别是当气温持续高于25℃时,母猪的生殖系统会受到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发情周期紊乱和受胎率降低。这是因为热应激会削弱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能力。因此,空怀母猪的发情表现会受到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高温环境下母猪断奶后的发情间隔显著延长,发情率降低,甚至可能出现隐性发情或不发情的现象。例如,当环境温度达到35℃时,母猪断奶后的平均发情间隔为9 d,而这一时间在30℃时仅为6 d。此外,高温对初产母猪的影响更为显著,其断奶后再发情的时间比经产母猪更长。这种差异可能与初产母猪对热应激的敏感性更高有关。

 

3 结论与展望

 

高产母猪的非生产天数(NPD)是衡量猪场母猪群繁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评估猪场现场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母猪断奶后的体况恢复情况,直接关系到其后续的繁殖性能和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这一阶段的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母猪发情延迟、繁殖性能下降,甚至出现繁殖障碍,进而增加母猪的非生产天数,降低猪场的生产效率。

 

为了有效缩短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并提高其繁殖性能,猪场需要综合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首先,科学合理的营养管理至关重要,确保断奶后的母猪在短时间内恢复体力,饲料的营养成分应满足其身体恢复和发情需求。其次,控制饲喂量,既要保证母猪恢复体况,又要避免过度肥胖影响繁殖。良好的环境控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能够减少应激因素,促进母猪健康恢复。同时,健康管理也是关键,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减少对繁殖性能的负面影响。养猪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母猪的品种、年龄、体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通过精准的营养供给、合理的饲喂策略、优化的环境条件和完善的健康管理,可以有效促进母猪的体况恢复,提高发情率和繁殖性能,从而降低非生产天数,实现猪场的最佳生产效果,提升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