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母快繁”模式中,“孕母”的筛选是决定养殖效益的核心环节。优质“孕母”不仅能提升断奶仔猪数量(PSY),还能降低后续管理风险。结合某1000头“孕母”规模猪场的实践经验,本文将系统解析“孕母”选择的四大核心技巧,并辅以标准化操作流程(SOP),助力养殖场实现高效选育。
01 产仔性能筛查
1.“孕母”品种选择
不同品系母猪的性能特点
法系、丹系:繁殖性能最优,高产仔数、高断奶率,适合“孕母快繁”模式;
PIC、托佩克:繁殖性能次优,但兼顾生长速度与抗病性,适合综合型猪场;
加系、新美系:繁殖性能较弱,但生长性能突出,需强化管理以弥补繁殖短板。
法系和丹系母猪因其卓越的繁殖性能与适应性,仍是“孕母快繁”模式的首选。
2.场内产仔、断奶数据分析
分娩舍的产仔与断奶数据直接反映母猪场的繁殖效率与管理水平。场内母猪繁殖性能达标,到场后的数据就能得到保障,能大大降低因产仔性能差而导致亏损发生的概率。
3.B超检查
操作要点:在挑猪前对满足要求的母猪群体进行抽样检测(5%-10%),记录母猪检测的胎猪数量,并标记检测母猪,用于评估母猪群产仔性能。胎猪数量要求为:平均胎猪总数>14头。
4.“孕母”胎次管理
相较于3-6胎母猪稳定且高产的繁殖性能,1-2胎及6胎以上母猪的产仔性能较低,并存在较大波动,对群体母猪平均总产仔数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在群体中的比例。
胎次配比策略:执行“3-6-6”原则,即3-6胎占比≥60%;其中头胎占比≤15%、2胎占比≤10%,6胎以上占比≤15%;减少产个位数仔猪和总无效仔的数量。
02 “孕母”生理状态评估
1.背膘评估
妊娠母猪过肥或过瘦会显著降低胎儿数量和质量,增加死胎率、弱仔率和养殖成本。“孕母”背膘的标准是3.0分。其中要求2.5分膘情占比≤10%,3分膘情占比≥70%,3.5分膘情占比≤20%;低于2.5分膘和高于3.5分膘的母猪不能选择购买。
2.肢蹄评估
母猪肢蹄问题会严重影响孕期及产后的营养吸收,导致产前胎儿发育不良,胎猪被吸收;产后母猪采食量不高,断奶不合格仔猪比例过大。剔除步态异常的母猪(如跛腿、关节肿胀),确保其运动协调性。淘汰有明显伤痕、毛糙或肢蹄松散的个体。
3.孕肚形态筛选
孕肚要求:腹部“长、深、大”;此类个体通常具备更高的怀仔数。
03 “孕母”产仔协议约束
1.考核线设置
基础考核线要求:总产仔≥14头/胎;活仔≥13头/胎;健仔≥12头/胎。
2.设置补偿机制
若总仔数<13头,木乃伊胎>2头/胎或畸形率>0.5%,则启动赔付流程,按差额(如每少1头补偿50元)扣款。
04 “孕母”数据追踪
1.保障“孕母”准确性
及时标记挑选上的母猪(保障标记的独特性与持久性);记录母猪信息,确认信息的准确性与母猪的一致性,防止选好猪只被掉包。
2.分娩信息实时记录
内容包括:母猪耳号,母仔猪当天存栏,分娩头数和产仔数据(总、健、死、木、畸、弱),随机抽查甚至拍照留底,实施数据填报的奖惩制度。
实践成效:通过上述筛选体系,案例猪场的产房窝均总产仔可达15头以上,窝均断奶数稳定在12头以上,较传统模式提升约25%,显著降低养殖成本。
05 标准化操作流程
一查(筛查环节)
通过对母猪品系,繁殖记录,孕肚的B超及生理状态的肉眼评估,筛查出符合要求的高产仔数母猪。
二定(协议绑定)
签订补偿协议,明确产仔数与质量要求,实现风险共担。
三记(数据记录)
完整记录母猪分娩数据,并同步至管理系统,为后续优化生产流程与补偿提供依据。
06 小结
“孕母快繁”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孕母”的高产品质。通过产仔性能筛查、生理状态评估、协议约束和数据追踪的多维联动,能够有效降低仔猪断奶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