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的使用年限在整体猪群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延长母猪在猪群中的生产周期,可减少购买和培育新后备母猪所产生的成本,减少生产成绩下降风险,提高猪群的稳定性,通过产出更多窝仔数增加利润,持续提高猪场整体生产力和盈利能力。
因此母猪的使用年限深刻影响着整个生产过程,母猪的生产周期越长,猪场的整体效率和盈利能力也就越高,进而带来更佳的投资回报。
1.了解淘汰率和更换率的不同
(1)淘汰率和更换率不同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淘汰率与更换率并不相同,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指标。更换率指的是通过引入新的后备母猪来更新猪群,同时改善遗传材料的质量,以提升生产成绩。更换率在祖代场和扩繁场之间存在差异。在生产群中,每批次引入的后备母猪约占20%,而每年更换约45-50%的母猪群。在祖代场中,淘汰率通常较低,但更换率可达50%,比生产农场高出一倍。
淘汰率反映了体弱猪和问题母猪的比例。在实际的猪群更新过程中,体弱的母猪通常会被剔除,前提是淘汰率不过高。然而,若淘汰率过高,会降低母猪群的平均年龄,导致母猪无法达到最佳生产潜力,而这一潜力通常出现在第3至第4胎。更换率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猪群在生产金字塔中的位置。更换率越高,母猪的淘汰率通常越低。在纯种猪群中,后备母猪很少被留到第二或第三胎,因此淘汰率较低,主要涉及后备母猪。这一现象在育种工作中尤为重要,需要特别关注。
在生产后备母猪的猪群或生产群中,后备母猪的淘汰率较低,因此猪群的结构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仅关注后备母猪的管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方法,同时兼顾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管理,以优化整个猪群的生产性能。保持适当的猪群更换率至关重要。正如之前提到的,在扩繁场中,这一比例约为每年45%。
(2)合理管理猪群淘汰率和更换率
最新数据显示,育种公司的品种改良持续推动生产性能的提升。据估计,二元母猪平均每年可多产0.2头仔猪,而这一增长主要由母系品系推动。其中,长白猪品种的遗传改良表现最为突出。根据个人经验,基因改良是建立高产母猪群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博士始终倡导制定合理的猪群更换策略,以确保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
过高的猪群更换成本会显著增加仔猪的生产成本。据估计,引入后备母猪所涉及的成本包括采购、饲养、免疫接种费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新疾病风险。因此,引入后备母猪应在兽医的严格监管下进行,以降低相关风险。通常情况下,当淘汰率为10%时,每头仔猪的生产成本约增加5美元。然而,当淘汰率上升至30%时,该成本将增加至15美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丹系后备母猪的平均活产仔猪数约为15.5头,而经产母猪的平均活产仔猪数约为17.5头。因此,过高的母猪淘汰率及过量引入后备母猪会降低猪群的整体活产仔猪数量,影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精准营养管理
当我们谈论母猪的使用寿命时,需要理解母猪在不同生产阶段面临多种健康挑战。便秘、亚健康体况、不适当的背膘厚度、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难产、热应激、生殖泌尿系统问题、胃溃疡以及肢蹄疾病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母猪在猪群中的生产年限。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挑战,在各个生产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至关重要。我们建议在不同阶段精准调整粗纤维、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并结合酸化剂、益生菌、抗氧化剂及微量元素的科学补充。根据母猪在每个特定阶段的需求调整营养策略,有助于提升健康状况,最终改善母猪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性能。
(1)后备猪育成管理
后备母猪的保育阶段对其长期生产性能至关重要,甚至在出生前就已开始,因为母猪妊娠期的因素会显著影响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妊娠母猪的合理营养管理直接影响仔猪的出生体重,而这也是决定后备母猪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出生体重大于1.28 kg的后备母猪留存率更高。此外,早期营养,尤其是足够的初乳摄入,对未来的繁殖成功率有重要影响。
合理管理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它们不应按照育肥猪的模式饲养。相反,合理平衡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并添加适量的纤维,有助于调控体况并促进乳腺发育。理想的配种体重应控制在135-160 kg之间,过重或肌肉过度发育的后备母猪可能会对其使用寿命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补充钙、磷、微量元素(如锌、锰、铜)以及生物素和维生素D,能够显著增强骨骼强度,减少跛行的发生,并预防蹄部病变。最后,将饲料颗粒大小调整至750–900 µm,并合理添加纤维,有助于降低胃溃疡的发生率,从而改善后备母猪的整体健康状况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2)妊娠期管理
妊娠期是决定母猪使用年限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营养管理不当会增加代谢紊乱、体况评分不佳、膀胱炎和子宫内膜炎的风险,从而显著减少母猪的生产寿命。
为了优化母猪体况和生殖健康,日常净能(NE)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00至6000 千卡之间,并根据胎次、体况及生殖阶段进行调整。对于体脂储备较低的年轻母猪,需提高蛋白质摄入水平:妊娠早期建议每日提供17克 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而妊娠晚期则增加至22克,以支持其哺乳期的生产性能。
饲喂频率同样重要。相比于每天一次性饲喂,分次饲喂有助于减少与饥饿相关的应激行为,降低胃溃疡发生率,并改善母猪的代谢稳定性。
此外,随着群养模式的普及,个性化的营养策略变得尤为重要。自动化母猪饲喂系统(ESF)可根据个体母猪的体况评分、胎次和体重精准调整营养方案,但需注意避免因排队时间过长而导致的应激压力。
最后,在日粮中合理添加纤维、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益生菌(如丁酸梭菌),可有效改善母猪肠道健康,增强抗炎能力,提高分娩质量,并促进仔猪健康成长,从而整体提升母猪的使用年限和猪群生产效率。
(3)哺乳期管理
分娩期和哺乳期是影响母猪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的关键阶段。高产母猪的分娩时间常常超过400分钟,而当分娩持续超过300分钟时,与较高的仔猪死亡率、母猪健康状况下降以及繁殖性能受损密切相关。
影响分娩时长的关键营养因素之一是母猪在分娩开始时的可利用能量。研究表明,分娩前禁食超过6小时的母猪 会经历明显延长的分娩过程。因此,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如增加饲喂频率或在分娩开始后及时补充高能量口服补充剂(含碳水化合物和甘油),可以有效缩短分娩时间并提高仔猪的活力。
此外,补充丁酸梭菌已被证实可改善分娩动力,降低氧化应激,并对仔猪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母猪过渡期通过针对性日粮和补充剂来管理便秘、炎症、氧化应激和热应激等问题,可以显著提升母猪的健康水平,延长使用年限,并提高整体生产性能。
3.总结
为了总结优化母猪管理的关键措施,博士提出一些实际建议:
1.调整粗纤维含量:后备母猪的粗纤维含量应为4.5%,经产母猪约为7%。
2.使用螯合矿物质:锌、铁、铜和锰的螯合物应保持在20ppm 左右,以确保母猪获得足够的必需矿物质。
3.控制梭菌:在饲料中添加速美康有助于维护母猪的健康状况。
4.优化群体管理:减少淘汰率并提高更换率对于维持猪群稳定性至关重要。
5.控制饲料粒度:颗粒直径应控制在1.2 mm左右,且不得超过2mm,以确保消化率。
6.控制支原体和其他疾病:维持母猪适当的体况评分(背膘17-19 mm),有助于提高其对感染的抵抗力。
7.调控玉米使用量: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日粮玉米比例不应超过 30%。
8.防控霉菌毒素:特别是在纯种猪群中,应严格监测霉菌毒素,以避免健康问题。
实施这些措施将改善生产成绩、提高群体生产力,并提升仔猪质量,确保更高的养殖效益。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