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0多年前,研究人员就开始寻找一种有效且易接受的方法,使有过情期的后备母猪进行同步发情和排卵。母猪的黄体期通常为14-16天,且黄体期前12天对PGF2α具有抗性。故使用PGF2α进行同步发情的方法是无效的。因此,让后备母猪同步发情的主流方法就是对母猪使用一种能够压制促性腺激素释放14-20天的药物,在这个时间内让母猪黄体自我凋亡,与此同时抑制新的卵泡生长和排卵。随着药物作用减退,动物体内的促性腺激素会同步恢复分泌。所以人们的目光一直聚焦于口服类具有类黄体酮活性的化合物。
不幸的是,处理后的发情通常伴随着卵巢囊肿、受胎率降低且/或较差的同步发情和排卵。然而,经过对黄体酮的无数次研究,烯丙孕素终于被确认可被用于成熟后备母猪的同步发情。在美国的规模农场应用研究表明,后备猪在15mg/天的剂量下连续饲喂14天,停药后4-9天母猪会表现发情。而欧洲的使用更倾向于20mg/天,连续饲喂18天,母猪会在停药后5-7天发情,发情表现更为集中,有利于农场后续进行同步分娩及全进全出的操作。为了同步发情的效果更为理想,后备母猪在饲喂烯丙孕素之前应当至少表现出一次发情。
此外,烯丙孕素在后备母猪的另一方面的应用主要在于超期不发情猪只的处理。传统做法对于超过一定预定时期不发情的后备母猪是注射1针400:200促性腺激素或间隔14天再次注射一次,不发情母猪淘汰。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的弊端在于并不确定该母猪是否已经形成黄体或正处于黄体期,盲目注射400:200促性腺激素会导致卵巢囊肿的发生增加淘汰。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建议的做法是对超期猪进行安律欣®处理,将待400:200促性腺激素处理的母猪情期进行调整,确保400:200促性腺激素的注射处于正确的时间。
02
在经产母猪上,由于一组母猪的分娩时间跨度至多可以达到10天,因此对该组中那些配种成功较早的母猪进行延期分娩,对配种成功较晚的母猪进行诱导分娩,能够帮助农场更为方便的进行“批次分娩”和“全进全出”的操作。允许仔猪在母猪子宫内额外停留2-3天可以有效提高出生重及初乳中的抗体水平。此外,因为分娩能够精确控制,因此可以成功的避开周末或其他休假时间。
其实早在50年前人们就发现母猪口服活性黄体酮能够推迟分娩。无数的研究者证明肌注孕酮或口服烯丙孕素2-3天,在正常分娩时间的前几天开始饲喂,能够有效的延长妊娠期且不会导致死胎及母猪难产等问题。然而,为了防止死胎率增加,妊娠期的延长时间不能超过群体平均正常分娩期的2天。Guthrie等研究证明,烯丙孕素处理延期分娩后再进行前列腺素的注射,能够使分娩更为精准同步化。
03
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饲喂烯丙孕素来推迟断奶发情可以提高繁殖表现。虽然该方法在美国没有被批准使用,母猪断奶后再使用烯丙孕素推迟发情5-7天,能够有效帮助其恢复在泌乳时期损失的膘情,建立新的批次分娩组或在猪群发生PED后对这些母猪进行新的组群建立。此外,后续的受胎率及产子数均会有提高。在一个商业化的群体中,烯丙孕素对经产母猪最为主流的应用就是延迟分娩及将连续生产转为批次生产。最典型的就是,生产者将正常断奶的母猪延迟发情1-2周去组建新的批次生产群体。
由于篇幅有限,涉及本文中方案的具体操作方法及配套产品可向诗华公司当地销售或技术人员咨询。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