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非洲猪瘟 > 内容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迭代升级的几点建议!

求真农牧 2022-04-28

阅读()

中国养猪业同仁与非洲猪瘟之间的博弈,持续了4年有余,2022年将踏入第5个年头,未来仍将持续。

前言

 

持续学习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唯一方法!

 

综述

 

中国养猪业同仁与非洲猪瘟之间的博弈,持续了4年有余,2022年将踏入第5个年头,未来仍将持续。

 

中国养猪业,从当初在非洲猪瘟形成的大火中涅槃,到现在又从灰烬里重生,我们经历了行业蜕变期中最难熬的时段。不过,我们目前仍处在新生初始期,蜕变还未完成,更准确的讲,我们的新生和蜕变目前停留在意识层面,即“相信非洲猪瘟可防可控”,而物质层面需要提升的还有很多,“广种薄收”是典型特征,即“非洲猪瘟防控结果不尽如人意”,非洲猪瘟导致的资源浪费仍是普遍现象。

 

导致此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粗放型防控的结果,虽然我们从意识层面相信非洲猪瘟可防可控,也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防控方法,但这停留在粗略防控阶段,特点是“草木皆兵”,不仅防控结果不确定、复盘难,而且成本也高!

 

精准防控是粗放型防控的迭代升级,是防控的终极阶段,特点是防控效果确定、复盘易,而且成本低。

 

 

分析

 

我们从以下三个防控视角进行分析:

 

一、蚊蝇、老鼠、鸟的防控

 

防控蚊蝇、老鼠、鸟的网,被发明者称为“天罗地网”。

 

诚然,蚊蝇、老鼠、鸟存在风险,不过,风险有多大呢?

 

求真农牧全程参与的多数对接场,在感染场定点清除“拔牙”期间,没有做类似“三险”防控,只做了常规的药物灭鼠蝇,最终在一个月左右稳定并恢复生产。初发场,如此满负荷安全生产已经三年有余,规模小至年出栏几百头到大至几万头不等,地域分布广泛,南北皆有,这些数据又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风险无处不在,我们也不可能将所有风险化为零,需要做的是权衡和选择,依据是风险和成本比值,因为我们养猪的目的毕竟是盈利,而不是不计成本的“国宝熊猫”类保护动物饲养。

 

二、帘(连)廊防控措施

 

连廊突出的是连,而猪场设计的连廊不仅连,还要达到封闭的效果,本篇文章姑且称为“帘廊”,下同。

 

帘廊防控措施,同样是后非洲猪瘟时代的产物。该设计,除了进一步降低蚊蝇、老鼠、鸟等风险,更重要的是对于入舍人员的风险把控。

 

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中,人流、车流、物流、猪流是猪场与外界发生交换和产生交集的主要区域和渠道,而人流排在首位并不是随机,是重要程度决定的。

 

车辆和物质可以完全消毒,比如烘干、浸泡、喷淋、熏蒸、擦拭、衰减等多种消控方式;猪只风险主要是卖猪和引种,虽然无法做到完全消毒,但是卖猪中转和引种隔离措施,同样可以做到另类“完全消毒”;人员,载毒量虽然不是四流中最低的,但是受多种因素限制无法做到完全消毒,而其必须入舍且与猪直接接触的特性,感染“杀伤力值”排在四流首位是名副其实,多数猪场复盘结果---人员带毒,也做了最好诠释。

 

求真农牧认为,虽然人员的风险排在四流首位,且大部分感染场复盘结果也是人员带毒入舍造成,但是阻断人员传播途径最好、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式,仍然是设在各个区域交界处的人员消毒通道,并非设在生产区的帘廊。

 

诚然,有帘廊防控措施的猪场,同样设有人员消毒通道,人员消毒通道操作也不含糊,帘廊只是他们增加的另一层保险。重复设障,也叫操作覆盖,目的是为上游防控操作失误或不全时,做得纠错补充,降低误差率,意思是为错误提供改过时间与机会,从场外到场内设置多个人员消毒通道就是此目的。可是,操作覆盖是考虑风险与成本比值的,并不是无条件,比如以老鼠、鸟、蚊蝇、灰尘、雨水等为假想敌的帘廊,在人员消毒通道可以有效切断人员风险的情况下,对于猪场来讲投入和维护成本都是一笔不小数字的帘廊,我们是否需要重新评估其风险与成本比值呢?

 

科学防控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从经验中获得,经验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科学防控不是死板教条的视一切风险为敌人。如此“草木皆兵”式防控,初期情况不明、经验不多时有情可原,若是今后仍是如此,粗放防控必将成为猪场应对新的竞争格局与达成企业目标的累赘和障碍,失败将是大概率事件!

 

三、饲料风险

 

饲料最大的风险,不是饲料本身,而是饲料包装!

 

饲料按生产方式分为料厂全价料和猪场自配料,无论哪种生产方式,成品料需要众多种类原料组成的属性相同,而这些原料是否带毒或带毒多少成了生产负责人采购的标准,常常为此烦恼不已。

 

饲料感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有感染力的活病毒,二是具有足够的病毒数量,缺乏任何一个条件都无法完成感染。

 

1、具有感染力的活病毒

 

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主要由两个条件决定,一个是水分,另一个是有机质。水分可以维持病毒正常渗透压,营造适宜生存的生理小环境;有机质,病毒被有机质包裹后,有机质形成了避免或降低病毒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的生物膜,其中就有避免水分流失的作用。

 

水分 反观饲料及原料,是入场/厂“物流”中对水分唯一有硬性要求的物质,国家标准是不高于14%,水分越低越好,原则是干燥,其消除了病毒存活的第一个条件;

 

有机质 饲料中常用的是油脂和鱼粉,其他不含有机质的原料入场/厂周期多数满足病毒失活条件,而油脂和鱼粉占比少,即使本身带毒,病毒基数也是处于较低级别!

 

饲料综合分析,饲料本身环境不适宜病毒存活,反而会缩短病毒半衰期,最终导致病毒感染力下降或失活。

 

2、足够的病毒数量

 

足够的病毒数量,简单讲就是单头猪采食的饲料量,载有感染力病毒的数值,大于或等于非洲猪瘟病毒感染阈值。

 

我们先看非洲猪瘟不同感染途径的感染阈值:

 

经饮水感染:ID50,101TCID50;

 

经饲料感染:ID50,106.8TCID50;

 

不难看出,不同感染途径其感染阈值存在巨大差异,包括口腔和鼻腔接种在内,饲料途径的感染阈值都是最大,差异极显著!

 

现实情况中,攻毒实验的饲料是不模拟收割→晾晒→加工→储存等流程的,喷洒混合后短时间即会进行实验,此时病毒衰减失活可以忽略不计,而自然环境中病毒污染是遵循此流程。该流程,虽然是污染的流程,但更是病毒衰减的流程。

 

饲料感染阈值是106.8TCID50,若是达到该感染阈值标定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数量,需要更高级别的流程污染度,因为饲料环境不适合病毒生存,需要大量活病毒补充因环境失活的病毒,最终入舍时才有可能获得达到感染阈值的活病毒数量。

 

虽然单头猪日采食的饲料量,病毒含量达到感染阈值,或许不是难事,但是若想总饲料量均匀达到感染阈值,需要的感染病毒数量就不是偶然可以发生的。饲料由多种原料组成,加工时混合均匀,无论是几百头的小散还是几万头的大型规模场,此方面没有差异,程序是相同的。

 

混合目的是让每种饲料原料均匀分散到饲料中和每头猪采食到营养成分相同的饲料。其实,该过程就是均匀分散病毒的过程,更准确的讲是稀释病毒的过程。

 

试想一下,数吨或几十吨饲料,混合均匀后,要达到感染阈值,需要多少的病原数量呢?恐怕除了攻毒实验,偶然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

 

记住,感染一头或几头猪的病原不难获得,若是饲料中均匀达到感染阈值的病毒数量,真的不易!

 

下面举两个例子:

 

南方水系发达,2019年南方非洲猪瘟肆虐期,多地湖泊、河流出现了死猪漂浮现象,可是南方产能恢复的速度并未慢于北方。原因是虽然饮水途径感染阈值极低,但是江河、湖泊的稀释作用更大,原理类似饲料。

 

曾记得,2019年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在郑州举办的《非洲猪瘟防控国际交流会》上,建议把饲料高温制粒机搬到猪场并通过无菌密闭管道送到猪舍;各大饲料企业在高温制粒方面也是颇下功夫,可是后来都不了了之,原因同样是饲料源风险不支持如此做。点击阅读发表于2019年2月25日的专题文章《范卫彬‖郑州非洲猪瘟防控国际交流会,有话说!》

 

综合分析饲料风险,我们的防控重点是饲料外包装,而不是饲料本身,因为外包装在中转过程最易污染,且是离猪场最近的环节,风险最大!

 

建议

 

从粗放型防控向精准型防控转变,科学、实事求是评估风险,从“草木皆兵”的防控思维中跳出来,真正做到科学、规范、有效、精准防控。

 

如此做,非洲猪瘟防控不仅更简单、有效,且综合防控成本更低,有利于提升猪场综合竞争力,以应对未来更复杂、更严峻的竞争格局!

 

三个防控视角的精准防控建议,分析中讲的已经很明确,这里不在赘述。不清楚或希望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以扫描文章下方作者微信二维码,私信交流。

 

总结

 

非洲猪瘟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我们只能从部分视角进行分析,而需要升级的是整个防控体系,还有很多升级转型工作亟待我们去完成!

 

从量变到质变是升华、是突破、是跳跃,这是在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需要这种变化,因为这是真正的进步。

 

否则,浅尝则止导致的停滞不前,难免沦为古代“四大发明”的结局,因自己的发现而受制于人!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