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非”措施应该有侧重点?基于非洲猪瘟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底层逻辑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对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正常发展。2018年8月ASF在我国流行以来,猪场生物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为非洲猪瘟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最为关键,而目前的传播途径中,人员车辆及物资的接触又是最主要的途径,所以,对于猪场生物安全而言,规划好猪场内部、外部的人车物资的运动路线并严格执行是极其关键的。
非洲猪瘟作为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死亡率居诸病之首,传播途径复杂多样。除可通过猪、人、物品间的接触来进行传播外,当空气中的病毒载量足够高时甚至能成为传播的次要途径。
作为全世界人口大国,每年猪肉消耗量约达82600吨,我国猪肉消量就占全球一半以上!为满足中国人的餐桌需求,非洲猪瘟重伤后的复产势在必行!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感染非洲猪瘟的猪群其肠道微生物的特征。本研究收集了在同一时间段内的病猪和健康猪的新鲜粪便样本,并根据各类细菌的16S rDNA基因设计引物后,对收集到的粪便样本进行PCR检测。根据PCR检测结果,了解健康猪和病猪肠道菌群的特征,并对所检测到的肠道菌群按照门、属进行分类。
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以前,很多猪场进行初乳收集后,灌服仔猪进行初乳管理,能有效提升产房仔猪的成活率和正品率,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以后,由于生物安全考虑,尽量减少人与猪的接触,优化了产房初乳管理工作。
明确当前疫情可防可控,树立生物安全防控的信心,解决新的检测困难,从早发现,早报告,在合适时机,合适部位,采取合适的有代表性的样品,及时,妥善的送样,通过科学检测方案,助力非瘟防控。不要被一些文献牵着鼻子走,不要过度的担心有影响但是不致命的病毒;影响早发现的常见误区: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仅仅是试剂盒的敏感性,现有的试剂盒对于野毒检测问题已经不大。
世界范围内,针对非瘟疫苗的研究非常多,主要的类型为:人工(传代、基因缺失等方法)或自然致弱活疫苗、全病毒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病毒载体、DNA或者RNA疫苗。
非洲猪瘟对整个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相信现在养猪朋友们也都意识到了非洲猪瘟的严重性了,非洲猪瘟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但是发病症状和一些其他疾病比较相似,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排查工作。
热榜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