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猪病防治 > 内容

夏季猪附红细胞体病高发!临床识别与防控关键技术全解析

养猪管理与技术 2025-05-05

阅读()

猪附红细胞体病(红皮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主要发生在春末,夏、秋季或雨水较多的季节,全国各地发病时间不一,高温高湿环境等应激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1.猪附红细胞体病(红皮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主要发生在春末,夏、秋季或雨水较多的季节,全国各地发病时间不一,高温高湿环境等应激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能通过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媒介昆虫传播等方式传染给猪。过度拥挤,恶劣的天气,转群并圈,更换饲料或慢性疾病都可能诱使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一般都是零星发病。

 

2.流行特点猪附红细胞体病对各个年龄段、各种品种的猪均易感染,但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死亡率较高,母猪的感染也比较严重。通常情况下只发生于那些抵抗力下降的猪。

 

3.猪通过摄食血液或带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相互打斗等可以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传播。同一注射针头的连续使用也有可能造成附红细胞体的人为传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吸血昆虫的传播是最为重要。

 

4.危害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不断增多。附红细胞体病不仅引起猪生长缓慢,推迟出栏,种猪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引起猪的死亡,给养猪业造成较大损失。

 

4.1仔猪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和黄疸,其中小于5日龄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4周龄仔猪则以贫血为主,偶尔可见黄疸。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退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主要表现四肢特别是耳端发绀,耳廓边缘的浅至暗红色是其特征性症状。当发生持续感染时,耳廓边缘甚至耳廓可能发生坏死。死亡猪只有的皮肤发绀,耐过仔猪往往生长不良成为僵猪,并可能再次发生感染。慢性附红细胞体病猪则表现为消瘦、苍白,有的出现荨麻疹型或病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腹部皮下可见出血。

 

4.2育肥猪育肥猪感染后呈典型的溶血性黄疸,贫血症状较少见。常见皮肤潮红,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微细红斑,尤其以耳部、背部皮肤明显甚至有的呈全身性出血,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死亡率较低。

 

4.3母猪母猪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感染常见于临产母猪或分娩后3~4天。急性期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续高热达42℃,贫血,黏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可持续1~3d,产奶量下降。感染母猪可发生繁殖障碍,表现为早产、产弱仔和死胎。母猪的受胎率降低,不发情或发情期不规律。

 

5.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卫生,定期进行疫病监测、饲养员的健康检查,杜绝外来人员、车辆的随意进入,防止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入和发生。

 

(2)加强消毒,灭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加强注射器械与用具的清洁、消毒,以免相互传播。

 

(3)猪群实行定期药物保健措施。定期药物保健,首选药物就是盐酸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是猪场最常用抗血虫药,连续使用一周,可有效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

 

若猪只出现低温,则对症治疗,使用安钠咖或樟脑兴奋神经中枢及肾上腺素加快心脏收缩。对有贫血倾向的猪只补充生血物质,如铁元素,维生素等,有利于康复。

 

(4)注重日常管理。尽量减少转群、变更饲养员、更换饲料、抓猪、长途运输等各种应激刺激。

 

图片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