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猪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曾被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等。该病在1987年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个养猪场首次被识别,随后迅速蔓延到加拿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在1995年末首次发现猪蓝耳病,之后于2006年大规模暴发,致使我国生猪产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其传播速度快、途径广、致死率高,是危害生猪健康和猪场效益的主要问题之一,猪蓝耳病已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尽早诊断猪蓝耳病有助于减少经济损失、防止疫情扩散与优化防控措施。
2 猪蓝耳病的病因
2.1病原体概述
猪蓝耳病的病原体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属。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相对较弱,并且稳定性受pH和温度影响较大。该病毒在pH6.0时较为稳定,在pH小于5或大于7时,其感染力会降低95%以上。在温度为-70~-20℃之间并且pH为7.5的培养液中可长期保存,在4℃下该病毒仅可存活一个月,37℃时可存活18h,而在56℃时该病毒仅能存活15 min以内,另外干燥也会使病毒很快失活。PRRSV对有机溶剂十分敏感,经氯仿处理后,其感染性可下降99.99%。在空气中PRRSV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但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
2.2传播途径
猪蓝耳病的常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精液传播与垂直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规模化养殖场中,健康猪与患病猪同栏饲养,猪与猪之间相互啃咬、摩擦、嗅闻等直接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此外,患病猪用过的饲料槽、水槽、针管、运输车辆等如果没有进行严格消毒就给健康猪使用,这种间接接触也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健康猪在吸入病猪呼吸、咳嗽、打喷嚏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后也有可能感染,尤其是冬季为了保暖,猪舍减少通风,空气传播的风险更高,这也是猪蓝耳病在冬季易高发的原因。公猪在感染猪蓝耳病后,其精液中会携带病毒,在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的过程中,病毒会随之进入母猪体内,使母猪感染。怀孕母猪在感染猪蓝耳病后,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使腹中的仔猪感染,这种垂直传播的方式会导致仔猪在出生前就感染病毒。
3 临床症状及诊断
3.1常见临床症状
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在感染猪蓝耳病后常见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仔猪在感染猪蓝耳病后体温升高至40℃以上,呼吸较为困难或呈腹式呼吸,并且表现出厌食、精神沉郁、生长发育迟缓,仔猪在感染后的死亡率相对较高。母猪感染猪蓝耳病后主要症状为繁殖障碍,具体表现在怀孕母猪可能早产、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产后无乳,除此之外还伴有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状。公猪在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精子活力降低、数量减少等精液质量下降症状,因而会降低配种的成功率,部分公猪也会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与食欲减退症状。育肥猪在感染后会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加快、体温升高等症状,同时采食量下降,导致生长速度缓慢,延长出栏时间,不过育肥猪的死亡率一般低于仔猪。
3.2诊断方法
在2010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生猪产地检疫规程》中提到“出现高热;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耳朵、四肢末梢和腹部皮肤发绀;偶见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症状的,怀疑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尽管这些临床症状为初步诊断猪蓝耳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但要确诊是否感染PRRSV仍需结合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主要采用病毒分离鉴定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鉴定通过采集病猪的肺、淋巴结、脾、血清、精液等样本,将样本接种到MARC-145或CL2621细胞系进行培养,并结合RT-PCR检测,阳性则表明感染了PRRSV。核酸检测即利用PRRS抗体试剂盒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以作为确诊依据。
3.3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正确鉴别诊断猪蓝耳病从治疗的角度来讲,可以减少误诊和误治。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与非洲猪瘟、猪口蹄疫等疾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不能正确的鉴别诊断,导致误诊或误治,不仅会延误病情,增加治疗成本,甚至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养殖场而言,正确鉴别猪蓝耳病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不同疾病的防控措施不同,在明确是猪蓝耳病后,可以采取隔离病猪、对猪舍消毒、进行合理的疫苗接种等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可以有效控制疫情扩散,保障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从地区疫病防控层面来看,精准鉴别猪蓝耳病有利于相关部门准确掌握疫病的流行情况,这为兽医部门合理调配防疫资源、针对性地开展检测工作提供了依据。
4 猪蓝耳病对养猪业及相关领域的经济影响措施
4.1对养猪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据国家检疫部门统计,猪蓝耳病造成我国养殖业每年损失超百亿人民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猪蓝耳病会导致母猪的繁殖性能下降,妊娠母猪在感染后,容易出现流产、产死胎等情况,这直接导致可出栏仔猪数量减少,对于母猪而言,猪蓝耳病会导致每头母猪的经济损失约为1 000~1 500元;第二,仔猪和育肥猪发病死亡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仔猪在感染猪蓝耳病后死亡率高达75%,育肥猪的死亡率虽然低于仔猪,但一旦感染其他病菌,死亡率会明显升高;第三,育肥猪在感染病毒后生长性能降低,据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调查统计,猪蓝耳病会导致育肥猪的生长率下降20%,采食量下降7%,饲料利用率下降15%,育肥期延长15 d,这都导致了养殖成本增加;第四,为防控猪蓝耳病,养殖场需要投入更多的疫苗、药品、检测试剂等,这增加了设备和设施的投入。并且在猪群发病后,养殖场还需投入大量的药物和治疗费用,增加了防疫与治疗成本。
4.2对相关领域的经济影响
对于饲料行业,猪蓝耳病暴发时大量生猪死亡,饲料厂可能会因为客户的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而失去大量订单,降低收入。对于兽药行业,出现猪蓝耳病时,养殖户为了预防和治疗猪蓝耳病会大量购买相关兽药,使兽药需求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但如果病毒导致生猪大量死亡,存栏量急剧下降后,兽药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对于屠宰加工行业,猪蓝耳病使生猪死亡率上升并延长出栏时间,导致生猪供应减少,屠宰加工行业因此开工率不足,经济效益下滑。对于运输行业,生猪出栏量减少,运输企业的业务量就会减少,同时为了防止疫情传播,运输车辆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检测等程序,使运输成本增加,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
5 预防与控制措施
5.1疫苗接种
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2024年国家动物疫病免疫技术指南》中提到“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病猪场或阳性不稳定场,可选择使用和本场流行毒株匹配的活疫苗;在阳性稳定场,需逐渐减少使用活疫苗:在阴性场、原种猪场和种公猪站,应停止使用活疫苗。”除疫苗选择外,接种程序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仔猪在出生后2~3周首次进行免疫,根据疫苗的不同,间隔3~4周进行第二次免疫;母猪可在配种前1~2月免疫一次,产前1个月加强免疫;种公猪每3~4个月进行一次免疫。在接种过程中,既要保证接种剂量准确,也要保证使用专门的疫苗接种工具,做到一猪一针头。
5.2养殖管理措施
首先,要注重猪场的饲料和饮水的管理。养殖户要确保饲料营养均衡,质量良好,饮水要清洁、卫生,应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消毒,以维持生猪良好的身体状况,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其次,对猪群的管理,养殖场应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在一批猪全部转出之后,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后再进新猪。并且要控制好猪群的饲养密度,防止猪只过于拥挤。此外,还有人员管理。进入猪场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消毒并更换工作服和鞋,外来人员严禁随意进出猪场,如有必要进入,须遵守猪场的消毒程序。
5.3监测与检疫体系
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2021—2025年)》中提到“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常规监测。每半年开展一次病原学监测和血清学免疫抗体集中监测。”对于养殖场而言,应至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抗体检测,并建立自己的疫病监测档案,记录每次检测的时间、样本数量、检测结果等信息,这有利于为后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对于新引进的猪只,必须经过严格的隔离检疫。在隔离期间应多次进行检测,确保新引进的猪只没有携带猪蓝耳病病毒。只有检测合格后,才能将新猪并入原有猪群。
5.4疫情处置
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上报并隔离病猪。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报告猪场位置、猪群数量、发病猪数量等详细信息,有助于相关部门快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时应将病猪与健康猪群隔离,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在管理人员进出隔离猪舍时要严格消毒,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健康猪群。其次,要对病猪接触过的猪舍、活动场地和使用过的器具进行全面消毒。最后,对病死猪必须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方式,防止病毒扩散和污染环境。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