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言
1.1即使使用相同的疫苗,个体之间免疫效果也可能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影响疫苗接种的多种因素所致。可能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大约有40种在人类中被确定,包括宿主因素(例如年龄或遗传)、围产期(例如孕期母体感染、母体抗体的存在)、外在因素(例如感染、寄生虫、微生物群)、行为因素(急性或慢性心理应激、睡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或疫苗和给药相关因素。
1.2 可根据获得的最终结果确定疫苗接种效果,如预防疾病、减少疾病临床病程或免疫反应。
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2.应激
2.1据文献记载,皮质醇以及应激反应的其他神经内分泌成分可影响免疫系统。
2.2仔猪混群时猪只不熟悉增加了攻击性行为、唾液中的皮质醇浓度以及尿液中儿茶酚胺的排泄,而且这些与猪的性别无关。然而,在混合饲养的母猪中,与对照组母猪相比没有观察到差异;同时,混合饲养的公猪在PRV暴露后表现出抑制的疫苗后免疫反应和临床症状加重,而对照组公猪则没有这种情况。混合饲养的主导猪似乎比从属猪受到更严重的损害。
3.肠道微生物
众所周知,肠道微生物菌群在为其宿主提供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参与形成黏膜和全身免疫。
3.2通过一些农场和繁殖实践,可以提高疫苗接种的效力,这些实践可以促进肠道微生物群的富集。
3.3 SPF猪的感染临床过程较为温和,最终以恢复告终;而传统猪(非SPF猪)则表现出一种严重的疾病形式,死亡率较高。在这两组之间还观察到了细胞因子的差异:SPF猪产生了更多的抗炎细胞因子,而传统猪则表现出更高的炎症细胞因子产生。
4.遗传因素
4.1众所周知,在人类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和II类以及细胞因子受体或先天免疫成分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导致对不同病原体疫苗的免疫反应存在一些差异。
4.2 杜洛克和长白猪表现出最低的抗体反应水平。
5.母猪抗体(MDA)的存在
众所周知,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母源性抗体(MDAs)可能导致对灭活疫苗以及活疫苗的免疫反应减少或完全抑制。MDAs(尤其是高滴度)可能抑制活性体液免疫反应的发展;而与细胞介导免疫(CMI)反应相关的数据则不一致。一些研究表明,MDAs不会抑制疫苗接种后的CMI反应[ 23],而其他研究则指出MDAs会干扰CMI反应。
5.1.猪瘟病毒
5.1.1对CSFV的MDA持续时间超过7周,抗体滴度稳步下降至10周龄。初乳抗体的平均半衰期为7.9天。
5.1.2其中一项研究表明,在首次哺乳前对新生仔猪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防止CSFV感染后的严重疾病,而在初乳摄入后接种疫苗则效果不佳;82%在首次哺乳后接种疫苗的仔猪无法在随后的CSFV感染中存活。
5.1.3相比之下,观察到低滴度被动抗体免疫的仔猪表现出显著更多的CSFV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并且在CSFV挑战期间完全受到保护。这些发现表明MDA可能干扰CSFV疫苗的效力。
5.1.4用猪瘟E2亚单位疫苗对2周龄的MDA阳性仔猪进行免疫后,在接种后3个月和6个月时,疫苗诱导抗体水平降低。此外,6个月后,这些猪对CSFV传播的保护效果也较差。
5.2.口蹄疫病毒
5.2.1据报道,针对FMDV的MDA可能干扰疫苗。
5.2.2 Liao等人(2003)证明,与在2或4周龄时接种疫苗的仔猪相比,免疫母猪和在8周龄时接种FMDV疫苗的仔猪在24周龄时的平均血清中和(SN)抗体滴度显著更高。
5.2.3作者还揭示了疫苗接种前和两周后的血清滴度之间的差异与疫苗接种前的血清滴度呈负相关;只有当MDA在接种时降至低于2.23(源自回归线)的水平时,两周后的血清滴度才能增加。
5.2.4 Dekker等人(2016)显示,在仔猪免疫期间,MDA水平较高会导致疫苗接种后的反应较差。因此认定FMD免疫的最佳时间点为8周龄。
5.3.伪狂犬病毒
5.3.1从接种疫苗的母猪中获得的抗伪狂犬病毒(PRV)MDA可能会干扰甚至完全抑制接种后主动体液反应的发展。
5.3.2结果表明,血清和初乳免疫球蛋白水平与疾病的临床过程有关。
5.3.3 伪狂犬MDA的持续时间评估为10-11周龄。
5.3.4 Pomorska-Mol等人(2010)观察到,在8周龄时接种一次疫苗的仔猪对疫苗抗原没有产生任何体液反应。此外,在出生后8周龄时接种两次疫苗的仔猪对疫苗抗原的反应与出生后8周龄时接种一次疫苗的仔猪相似。
5.3.5在Pomorska-Mol等人(2010)的研究中,观察到在出生后10周和14周两次接种猪的最高和长期体液应答。
5.3.6 MDA的存在不会抑制T细胞的早期启动;即使在一周龄时接种疫苗的小猪也能成功启动T细胞。然而,维持长期的细胞免疫需要至少加强免疫一次。
5.4.细小病毒
5.4.1已有文献记载,猪细小病毒(PPV)的MDA可在仔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本研究显示,近一半的猪在6个月大时仍保持MDA滴度阳性。
5.4.2低HI滴度(1:5)猪对PPV疫苗的反应与血清阴性猪的反应相似。对于中等HI滴度(1:10或1:20)的猪,在第二次接种疫苗后才观察到滴度增长。高HI滴度(1:40或1:80)的猪对疫苗没有反应。这些结果表明低MDA水平不会影响PPV疫苗的有效性。
5.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5.5.1在接种高MDA滴度(3周龄)疫苗的小猪血清中,在接种后头4周未检测到疫苗病毒血症;然而,在接种后8周和14周时,这些小猪中有32%和6%的PCR检测呈阳性。该组小猪中仅在14周龄时检测到中和抗体。在接种低MDA滴度疫苗的小猪组中,PRRSV疫苗株以及中和抗体则较早检测到。
5.5.2在接种疫苗后2周,只有6%的高MDA水平的仔猪中检测到疫苗株;相比之下,在低MDA滴度接种疫苗的仔猪中,疫苗株检测率为69%。接种疫苗后5周,只有44%的高MDA水平仔猪出现血清转化;而在低MDA组中,94%的仔猪出现血清转化。此外,在高MDA滴度接种疫苗的仔猪组中,与未接种疫苗的仔猪相比,由挑战引起的病毒血症并未显著减少。
5.6.猪圆环病毒2型
5.6.1根据其初始浓度,针对PCV-2的MDA可能下降
在不同的年龄,出生后2-15周。
5.6.2许多研究表明,针对PCV-2的高水平MDA可干扰活性血清转化。有趣的是,尽管存在这种干扰,PCV-2疫苗仍可有效。
5.6.3 Haake等人(2013)观察到,与在哺乳后期(3周龄)接种疫苗相比,对仔猪进行PCV-2免疫接种可能在PCV-2挑战后导致生产参数下降和显著更高的病毒血症,而与抗体滴度无关。
5.7猪流感病毒
5.7.1几项研究观察到MDAs与SIV疫苗的干扰。
5.7.2首次接种疫苗后,各组均未出现血清转化。在第二次接种疫苗后观察到抗体产生,即使存在MDAs;然而,MDAs导致抗体应答下降。
5.7.3此外,Rajao等人(2016)的研究表明,在用与母猪相同的疫苗进行免疫的MDA阳性的仔猪中,未观察到对疫苗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增加[ 48]。接种了另一种四价疫苗的仔猪仅对这一疫苗成分表现出可检测的抗体反应,且该成分不会与它们特定的MDA发生交叉反应;然而,该组观察到的滴度仍低于MDA阴性对照组。
5.8.肺炎支原体
5.8.1还观察到,血清阳性的免疫仔猪(在出生后1周、3周和1周时)的比例似乎在血清阳性母猪所生的仔猪组中有所下降。
5.8.2在接种疫苗期间MDA水平较高的仔猪在接种疫苗后未表现出任何抗体滴度的增长[ 58]。另一方面,2周大的仔猪中MDA水平适中并未影响该组动物的疫苗后主动免疫反应的发展。
5.8.3可以假设MDI不会干扰疫苗接种后的细胞介导免疫。
5.8.4然而,Reynolds等人(2009)证明在大约1周龄时进行早期免疫可使血清阴性和血清阳性仔猪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6.免疫抑制病原体感染
6.1有几种传染病原,如PRRSV或PCV-2,可导致猪的免疫抑制。
6.2在PRRSV感染过程中观察到的不良免疫调节被认为是由于白细胞介素IL-10的诱导所致,IL-10以其免疫抑制特性而闻名。此外,PRRSV感染中局部肺部防御机制受损有助于继发性细菌感染的发生。
6.3已经证明PRRSV感染会影响PRV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的发展[ 74]。本研究结果表明PRRSV感染不影响PRV疫苗的效力。
6.4在接种PCV-2疫苗期间发生PRRSV感染不会对疫苗效力产生负面影响[ 78]。无论是否存在PRRSV感染,接种疫苗的猪都会产生特异性抗体[ 78]。对PCV-2感染的保护得到了证实,因为在接种疫苗的猪中,PCV-2病毒血症和淋巴组织中PCV-2抗原的流行率在PCV-2挑战后降低,而未接种疫苗的猪则不然。
6.5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种了脑脊液疫苗的PRRSV感染猪在免疫后表现出显著抑制的抗体反应。
6.6也有文献记载,PRRSV的存在可能会显著降低SIV疫苗的有效性。
7.抗生素使用情况
7.1多项研究表明,多西环素的使用可能对免疫反应产生不利影响。
7.2经多西环素治疗的疫苗猪在PRV刺激后,与未接受多西环素治疗的疫苗猪相比,IFN-γ的产生显著减少。尽管多西环素治疗损害了疫苗后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但对体液免疫反应没有显著影响。
7.3治疗剂量的恩诺沙星的给药影响了接种后针对PRV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7.4在头孢噻呋盐酸盐治疗期间接种的猪中,PRV和H3N2 SIV免疫后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受到调节。对替米考星(或泰妙菌素)也观察到类似的效果
7.5有趣的是,相比之下,同时接种疫苗和使用阿莫西林或泰拉霉素治疗可增强抗体的产生。
8.饲料因素-霉菌毒素
主要对免疫系统有害的真菌毒素是黄曲霉毒素,它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对先天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不利影响。
9.结论
成功的疫苗接种方案比看起来更复杂,因为多种因素可能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相互作用;因此,需要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考虑以上所有因素,以实现适当的疫苗效力。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