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猪病防治 > 内容

规模猪场寄生虫病的特点及防控策略分别有哪些?

伊科拜克 2022-04-18

阅读()

随着我国养猪水平的提高,养猪设施的改善,以及对猪场寄生虫控制意识的增强,猪场寄生虫的种类和对猪场的影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猪场必须据此做出及时的调整,才能有效防止寄生虫造成的经济损失。

随着我国养猪水平的提高,养猪设施的改善,以及对猪场寄生虫控制意识的增强,猪场寄生虫的种类和对猪场的影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猪场必须据此做出及时的调整,才能有效防止寄生虫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从寄生虫分类、主要寄生虫的生活史、特点、感染变化及防控进行介绍,供农场参考。

 

01、寄生虫的分类

 

按寄生虫的动物学分类,猪的主要寄生虫分为:蠕虫、昆虫和原虫。其中蠕虫分为: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昆虫主要为:疥螨、蚊、蝇、蜱;原虫主要为:球虫、弓形虫、小袋纤毛虫。由于原虫的防控与其他寄生虫有很大的区别,猪场的寄生虫防控主要针对前两类,本文也主要讨论蠕虫和疥螨的防控。

 

02、猪场主要寄生虫的特点

 

1、蠕虫的特点及影响 由于蠕虫对猪的侵袭需要特定的生活发育史,所以随着养猪模式的改变,蠕虫对猪的影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分述如下:

 

1.1吸虫 目前在规模养猪中几乎已经绝迹,因为吸虫的生活史较复杂,其主要特征是需要更换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或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多为鱼、蛙、螺或昆虫等。发育过程经历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各期。到尾蚴期有感染性,一般游于水中附着于水草上,猪采食水草感染。

 

1.2 绦虫 绦虫生活史一般也需要1-2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一般分为虫卵、中绦期、成虫。虫卵排出母体即为成熟的六钩蚴,有感染性;中绦期即绦虫的蚴期,六钩蚴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它们立即钻入组织,当到达目的地后,即发育进入有某种特征性的中绦期。中绦期大致有以下几类:实心结构的原尾蚴及实尾蚴;囊状结构的囊尾蚴及似囊尾蚴。它们被终末宿主吞食后,在肠道发育为成虫。在养猪上较有经济意义的是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是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猪的肌肉中。链状带绦虫只寄生于人的小肠中。猪囊虫不仅寄生于猪肉内,而且还寄生于人的脑、心肌等器官中,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猪是中间宿主。

 

1.3 线虫 是目前对规模养猪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主要内寄生虫。猪的主要线虫有:蛔虫、杆虫(类圆线虫)、圆线虫、毛尾线虫(毛首线虫)、旋尾线虫、猪胃线虫、丝虫。其中圆线虫有4种:食道口线虫(结节虫)、猪后圆线虫、猪冠尾线虫、猪胃圆线虫。毛尾线虫有2种:猪毛尾线虫(猪鞭虫)、猪旋毛虫。

 

1.3.1 线虫的发育 雌雄虫交配受精,大部分线虫是卵生,有的为卵胎生或胎生。线虫的典型发育史都要经过5个幼虫期,4次蜕化,变为第五期幼虫发育为成虫。第一期幼虫一般经过2次蜕化后,形成第三期幼虫才对终末宿主有感染性(或称侵袭性)。根据线虫发育过程中需不需要中间宿主,分为无中间宿主的线虫和有中间宿主的线虫。前者系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如粪便和土壤中直接发育到感染阶段,故又称直接发育型或土源性线虫;后者的幼虫需在中间宿主如昆虫和软体动物等的体内方能发育到感染阶段,故又称间接发育型或生物源性线虫。

 

1.3.2 根据线虫的生活发育史情况,一些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如猪后圆线虫(猪肺线虫)需要中间宿主蚯蚓、猪胃线虫需要食粪甲虫和剑水蚤、鱼、蛙等中间宿主,规模猪场的猪已经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中间宿主,这些线虫也不能在猪场完成生活发育史,所以猪场这些寄生虫已经不存在。同时根据猪场近20年的寄生虫控制实践,目前能寄生在猪的33种线虫中,只有蛔虫、杆虫、毛首线虫(结节虫)、毛尾线虫(鞭虫)、猪胃圆线虫、猪有齿冠尾线虫(肾虫)等少数线虫对养猪有经济意义,其共同的特点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虫卵能直接发育为感染性虫卵。

 

1.3.3 主要线虫对猪的危害

 

1.3.3.1 蛔虫 猪蛔虫病的病原体为蛔科的猪蛔虫。感染普遍,分布广泛,危害养猪业极为严重;特别是在不卫生的猪场和营养不良的猪群中,感染率很高,一般都在50%以上。感染本病的仔猪生长发育不良,增重情况往往比同样管理条件下的健康猪降低30%。严重者发育停滞,甚至造成死亡。所以,猪蛔虫为仔猪常见多发的重要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养猪业损失最大的寄生虫病之一。

 

病原体 猪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中,是一种大型线虫。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死后转为苍白色。虫体呈中间稍粗,两端稍细的圆柱形。

 

流行病学 猪蛔虫病流行甚广,仔猪蛔虫病尤其多见。主要原因是:第一,蛔虫生活史简单;第二,繁殖力强,产卵数多;第三,卵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强。因此,凡有蛔虫的猪的猪舍、运动场及放牧地区,自然有大量的有活力的虫卵汇集,构成猪蛔虫病感染和流行的疫源地。另外猪蛔虫病的流行与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关系密切;在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恶劣和猪只过于拥挤的猪场,在营养缺乏,特别是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必需矿物质的情况下,3-5月龄的仔猪最容易大批地感染蛔虫,病状也较严重,且常发生死亡。

 

致病作用 第一,幼虫移行阶段会造成肝脏、肺脏的损伤,严重的会引起死亡;第二;成虫阶段,游走到胃、胆管、胰管等处造成严重的炎症甚至堵塞;第三,大量成虫寄生时,夺取营养,甚至堵塞肠管。

 

症状 蛔虫病的临床表现,随猪年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感染强度和蛔虫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不同。一般以3-6个月的仔猪比较严重;成年猪往往有较强的免疫力,能忍受一定数量的虫体侵害,而不呈现明显症状,但却是本病的传染源。

 

仔猪在感染早期,幼虫移行期间,病猪可呈现嗜伊红细胞增多症,以感染后14-18天为最明显。较为严重的病猪,以后出现精神沉郁,食欲缺乏,异嗜,营养不良,贫血,被毛粗糙或有全身性黄疸,有的病猪生长发育长期受阻,变为僵猪。感染严重时,呼吸困难,常伴发声音沉重而粗粝的咳嗽,并有呕吐、流涎和拉稀等症状。可能经1-2周好转,或逐渐虚弱,趋于死亡。

 

蛔虫过多,阻塞肠道时,病猪表现疝痛,有的可能发生肠破裂而死亡。胆道蛔虫症也经常发生,开始时拉稀,体温升高,食欲废绝,腹部剧痛,多经6-8天死亡。6月龄以上的猪,如寄生数量不多,营养良好,可不引起明显症状。但大多数因胃肠机能遭受破坏,常有食欲不振、磨牙和生长缓慢等现象。

 

病理变化 初期有肺炎症状,肺组织致密,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用幼虫分离法处理肝、肺和支气管等器官可发现大量幼虫。在小肠内可检出数量不定的蛔虫。寄生少时,肠道没有可见的病变,多时,可见卡他性炎症、出血或溃疡。肠破裂时,可见腹膜炎和腹腔内出血。因胆道蛔虫症而死亡的病猪,可发现蛔虫钻入胆道,胆管阻塞。病程较长的,有化脓性胆管炎或胆管破裂,肝脏黄染和变硬等病变,如下图1-2。

 

图片

图1 肝损伤(蛔虫移行)  图2 蛔虫的虫体堵塞肠道

 

1.3.3.2杆虫病(兰氏类圆线虫) 病原体属于杆形目-小杆科-类圆属的线虫。主要寄生于幼畜的小肠,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幼畜危害甚大,引起消瘦,生长迟缓,甚至大批死亡。

 

病原体 类圆线虫寄生于家畜的各个种都是寄生性雌虫,行孤雌生殖,未见有雄虫寄生的报道。雌虫体细小,乳白色。其中兰氏类圆线虫寄生于猪小肠,特别是多在十二指肠的粘膜内,体长3.1-4.6mm。

 

流行病学 主要在幼畜中流行,生后即可感染。常常是从猪舍的土壤中经皮肤感染,或从母猪被污染的奶头经口感染,在夏季和雨季,猪舍的清洁卫生不良并且潮湿时,流行特别普遍。未孵化的虫卵能在适宜的环境中保持其发育能力达6个月以上;感染性幼虫在潮湿的环境下可生存2个月。在流行的猪场,生后5-8天的乳猪粪便中,即可见有虫卵,1月龄左右感染最严重,2-3月龄后逐渐减少;春产仔猪较秋产的感染严重。仔猪还可从母乳中获得感染。

 

致病作用和症状 幼虫穿过皮肤移行到肺时,常引起湿疹(仔猪)、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肺炎时体温升高。仔猪被虫体大量寄生时,小肠充血、出血和溃疡。患畜消瘦,贫血,呕吐,腹痛,最后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量寄生时,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生长发育。丝虫型幼虫侵入成年猪体内常不能发育至性成熟,但病畜及年老体弱者有时感染。

 

1.3.3.3猪食道口线虫(结节虫) 本病是食道口科食道口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猪的结肠引起的。虫体致病力较轻微,但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结肠炎。有些种的幼虫在肠壁内形成结节,故有结节虫之名。

 

病原体 (1)有齿食道口线虫,虫体乳白色,寄生于猪结肠,雄虫长8-9mm,雌虫长8-11.3mm。(2)长尾食道口线虫,虫体呈灰白色,寄生于盲肠和结肠,雄虫长6.5-8.5mm,雌虫长8.2-9.4mm。(3)短尾食道口线虫,寄生于结肠,雄虫长6.2-6.8mm,雌虫长6.4-8.5mm。

 

病变与症状 幼虫在粘膜下形成结节所致的危害最大。初次感染时,很少发生结节,感染3-4次后,结节大量发生,这是粘膜产生免疫力的表现。结节形成的机制是幼虫周围发生局部性炎症,继之由成纤维细胞在病变周围形成包囊。大量感染时,大肠壁普遍增厚,有卡他性肠炎;除大肠外,小肠(特别是回肠)也有结节发生;结节感染细菌时,可能发生弥漫性大肠炎;成虫阶段致病力轻微,有时可见有肠溃疡。只有严重寄生时,大肠上才出现大量结节,并可能发生结节性肠炎,粪便中有脱落的粘膜,腹泻或下痢,高度消瘦,发育障碍,继发细菌时,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如图3。也有引起仔猪死亡的报道。

 

图片

图3 结节虫引起结肠炎

 

1.3.3.4 猪毛尾线虫(鞭虫)本病是由毛尾科-毛尾属的线虫寄生于猪的大肠(主要是盲肠)引起的,虫体前部呈毛发状,故又称毛首线虫,整个外形又像鞭子,前部细,像鞭稍,后部粗,像鞭杆,故又称鞭虫,主要危害仔猪,严重感染时,可引起仔猪死亡。

 

病原体 呈乳白色,雄虫长20-52mm,雌虫长39-53mm,寄生于猪的盲肠,也寄生于人、野猪和猴。虫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塞。

 

病变和症状 病变局限于盲肠和结肠,虫体头部深入粘膜,广泛地引起盲肠和结肠的慢性卡他性炎症;有时有出血性肠炎,通常是瘀斑性出血,严重感染时,盲肠和结肠有出血性坏死、水肿和溃疡;还有和结节虫病时相似的结节。轻度感染时,有间歇性腹泻,轻度贫血,因而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严重感染时,食欲减退,消瘦,贫血,腹泻,死前数日,排水样血色便,并有黏液。如图4-5。

 

图片

图4 鞭虫  图5 虫体深入肠粘膜

 

1.3.3.5猪胃圆线虫 本病是毛圆科-猪圆线虫属的红色猪圆线虫寄生于猪胃粘膜内引起的,表现为胃炎和继发性代谢紊乱。

 

病原体 虫体纤细,红色,雄虫长4-7mm,雌虫长5-10mm,卵长椭圆形,灰白色,卵壳很薄。

 

病变和症状 幼虫侵入胃腺窝时,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有毒物质作用,引起胃底部小点出血,胃腺肥大,并形成扁平突起或圆形结节,上有黄色伪膜,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溃疡。少量寄生时,没有异常,多量寄生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并发胃炎时,病猪精神萎靡,贫血,发育不良,排混血的黑便。

 

1.3.3.6 猪有齿冠尾线虫(肾虫)本病是由冠尾科-冠尾属的有齿冠尾线虫寄生于猪的肾盂、肾周围脂肪和输尿管壁引起的,偶寄生于腹腔及膀胱等处,俗称肾虫。常居住在由宿主结缔组织所形成的包囊内,包囊有管道与泌尿系统相通连。包囊内含有脓液和1-5条不等的虫体,并混有大量虫卵。

 

病原体 虫体粗壮,形似火柴杆,新鲜时呈灰褐色,体壁较透明,其内部器官隐约可见。雄虫长20-30mm,雌虫长30-45mm。卵呈长椭圆形,较大,灰白色,两端钝圆,卵壳薄。

 

病变和症状 主要为幼虫侵入和移行时导致的病变。表现为皮肤炎症,有丘疹或结节,肝脏肿大变硬,切面有幼虫钙化的结节,肾盂脓肿,输尿管壁增厚。猪无论大小,患病之初均出现皮肤炎症,体表局部淋巴结肿大,随后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逐渐消瘦、贫血;随着病程发展,病猪出现后肢无力,跛行,走路时后躯左右摇摆。尿液中常有白色粘稠的絮状物或脓液,有时可继发后躯麻痹或后肢僵硬,不能站立,拖地爬行;仔猪发育停滞,母猪不孕或流产,公猪性欲降低或失去交配能力。严重的病猪,多因极度衰弱而死。

 

1.4 猪大棘头虫 其虫卵发育过程中需要金龟子等甲壳虫为中间宿主,目前在猪场已经基本不存在。

 

2、昆虫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猪场的昆虫主要是外寄生虫,其中蜱很少见,蚊、蝇的控制另有方法,所以猪场控制外寄生虫的对象是猪疥螨。

 

2.1 猪疥螨 猪疥螨是由疥螨科的螨寄生于猪的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又叫疥癣,俗称癞病。剧痒、湿疹性皮炎、脱毛、患部逐渐向周围扩展和具有高度传染性为本病的特征。

 

病原体 猪疥螨是人疥螨的一个亚种,虫体呈龟形,背面隆起,腹面扁平,浅黄色,雌螨(0.25-0.510mm)×(0.24-0.39)mm,雄螨(0.19-0.25)mm×(0.14-0.29)mm。

 

生活史 疥螨的全部发育过程都在猪体上度过,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其中雄螨为一个若虫期,雌螨为两个若虫期。疥螨的口器为咀嚼式,在猪表皮挖掘隧道,以角质层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在隧道进行发育和繁殖。雌螨在隧道内产卵,每2-3天产卵一次,一生可产40-50个卵。卵呈椭圆形,黄白色,长约150μm。卵经3-8天孵出幼螨,离开隧道爬到皮肤表面,然后钻入皮内造成小穴,在其中蜕皮变为若螨,发育完全的雄螨和雌螨在表皮上进行交配,交配后的雄螨不久即死亡,雌螨寿命4-5周。疥螨的整个发育过程为8-22天,平均15天。

 

病变与症状 剧痒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主要症状,引起剧痒的原因是螨体表长有很多刺、毛和鳞片,同时还能由口器分泌毒素,因此,当它们在猪皮肤采食和活动时就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痒觉。结痂、脱毛和皮肤肥厚是螨病必然出现的症状,虫体的机械刺激和毒素作用,使皮肤发生炎性浸润,形成结节和水疱,患畜蹭痒时,结节、水疱破溃,逐渐结成痂皮。随着角质层角化过度,皮肤失去弹性而形成皱褶。由于发痒,患畜终日啃咬、摩擦和烦躁不安,影响采食和休息,并使消化和吸收机能降低,患畜日渐消瘦。如图6-9。

 

图片

图6 疥螨  图7 耳部感染严重疥螨

 

图片

图8 严重耳螨  图9 皮肤疥螨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