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猪病防治 > 内容

防住非瘟并不是万事大吉,2019年秋冬季口蹄疫防控注意这9项!

中农威特 2019-09-19

阅读()

近年来,由于口蹄疫疫苗的不断跟进、更新及普遍使用,加之,防控力度加大,解除了多次由于口蹄疫病毒变异或变化导致的潜在疫情危害,为有效阻止疫情的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口蹄疫病毒怕热不怕冷,尤其是寒冷潮湿的条件容易造成口蹄疫的流行,因此,秋冬季节更应强化口蹄疫的的防控。
  
  总体来说,我国口蹄疫的防控取得了巨大成就,关键因素之一是疫苗有效。但是,目前口蹄疫的境内外威胁持续存在,危害很大,仍是我国家畜疫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动物传染病。2019年,非洲猪瘟、塞内卡病毒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新发疾病的防控需要统筹兼顾的一年。为此,2019年秋冬季节口蹄疫的防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口蹄疫
  
  1  防控非洲猪瘟的同时,不能忽略口蹄疫的免疫
  
  时下,正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时期,各个养猪场都在加强生物安全措施,但是,提醒大家,猪场的一般性生物安全措施,抵御不了口蹄疫病毒的侵袭,因为口蹄疫病毒可随着空气远距离传播。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介绍,尤其是在温带地区,在陆地上口蹄疫病毒可随空气传播60公里,在海洋水面上口蹄疫病毒可随空气传播300公里。
  
  近年来,由于口蹄疫疫苗的不断跟进、更新及普遍使用,加之,防控力度加大,解除了多次由于口蹄疫病毒变异或变化导致的潜在疫情危害,为有效阻止疫情的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我们应该清醒,口蹄疫的威胁依旧很大,对口蹄疫的免疫坚决不能松懈。近期,从我国农业农村部通报的病例数字可以看出,有些口蹄疫病例发生以后,全群发病率以及发病动物的致死率很高,数据显示,田间流行毒株的毒力还是很强的,说明口蹄疫的危害仍然很大,不可小视。见下表, 通报病例发病致死情况摘录。
  
 通报病例发病致死情况摘录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官网,首页 > 公开 > 应急管理 > 疫情发布
  
  2  选用有效疫苗进行免疫
  
  不断地发生变异是口蹄疫病毒的自然属性,以及不同毒株的跨境传播是我国口蹄疫防控的关键点之一,为此,我国科学家做出了不懈努力,紧追口蹄疫病毒的变异或变化情况,研发、生产出了对应匹配的疫苗,为口蹄疫的防控提供了物资保障。根据疫苗的匹配性、广谱性、临床保护效果,建议目前形势下,猪选用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Re-O/MYA98/JSCZ/2013株+Re-A/WH/09株)进行免疫;牛、羊选用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 (O/MYA98/BY/2010株+Re-A/WH/09株)进行免疫;最好整体推进,抓紧使用。
  
  另外,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O/PanAsia/TZ/2011株+Re-A/WH/09株)已于2019年7月31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批件,产品应抓紧上市。2019年8月23日,口蹄疫O型、A型二价3B蛋白表位缺失灭活疫苗(O/rV-1株+ A/rV-2株)”批准注册。
  
  国内现有主要猪用口蹄疫疫苗有: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Re-O/MYA98/JSCZ/2013株+Re-A/WH/09株)、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MYA98/XJ2010株+O/GX09-7株)、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2600+2700+2800)、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98+93)、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TC98+7309+TC07)、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2570+7309)、猪口蹄疫O型病毒3A3B表位缺失灭活疫苗(O/rV-1株)、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ZK/93株+OR/80株)。
  
  国内现有主要牛羊口蹄疫疫苗有: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Re-A/WH/09株)、牛口蹄疫O型、A型双价灭活疫苗、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AF/72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O/HB/HK/99株+AF/72株,悬浮培养)、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OHM/02 株+AKT-III株)(悬浮培养工艺)、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JMS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S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HM/02株)。
  
  3  普免与补免相结合,确保免疫密度
  
  对口蹄疫疫苗的使用,应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按免疫程序进行普遍免疫(普免)。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有病的、瘦弱的动物、临产前1月内的怀孕动物、刚配种上15天之内的母畜不要进行免疫,及其它不能当时免疫的动物,在渡过此阶段后,应及时进行补免。
  
  此程序仅供参考:首次使用猪O、A二价疫苗必须要在30天以内加强一次;母猪剂量2ml,一年3-4次;所产仔猪60-70日龄接种2ml/头,30天后加免一次,然后间隔3-4个月加免一次,每次每头2ml;未免疫或免疫间隔长的母猪所产仔猪,则可提前,最早28-35日龄开始。
  
  4  先保健后免疫
  
  免疫前期,应先检查圈舍内外的设施设备,确保运行良好,确保舍内环境整洁、清新,确保被免疫动物处于最佳环境之中;淘汰没有饲养价值的残次动物;隔离不宜免疫的动物,如瘦弱、有病、临产前1月内的;免疫前2-3天及免疫后2-3天及免疫接种当天,添加抗应激、抗感染类、增强免疫功能类药物进行保健,但对免疫有抑制或破坏性的药物不能添加。
  
  5  免疫前先做小范围试验
  
  大面积免疫接种之前,应先免疫20-30头,免疫后连续观察4-6小时,确保无严重副反应发生后,再扩大接种范围;如果有呕吐、腹泻、浑身及耳朵发红发紫,甚至死亡等现象发生,应立即施救并停止免疫,寻找原因,待原因查明并隐患清除后,再扩大接种范围。接种后应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工作和对免疫不良反应的观察、防治。
  
  6  注意疫苗的全程冷链运输保管和科学接种,确保免疫质量
  
  疫苗应按使用说明书,在2℃~8℃的温度下全程冷链运输和保存,严防冻结。注意科学的免疫操作,认真准备和处理接种设备,免疫前应了解接种动物品种,健康状况。接种时注意避免应激,最好安排在气候适宜的季节或时间,如在炎热季节,应选在清晨或者傍晚进行,在寒冷季节,应选择在中午进行;进食时、饱腹情况不要接种。
  
  7  客观认识疫苗副反应
  
  疫苗副反应的发生,往往与3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第一,疫苗因素,如内毒素、杂蛋白等过敏原含量过高;
  
  第二,操作因素,如疫苗的“回温”、应激因素的预防、接种操作等;
  
  第三,猪群不健康因素,如患病、处于应激状态下接种疫苗等。
  
  随着疫苗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及浓缩、纯化等工艺的提高,前两种因素导致的疫苗接种副反应,现已很少发生,然而,由于猪群不健康原因导致的疫苗接种副反应现象屡见不鲜,往往可导致疫苗接种副反应纠纷的发生。特别是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威胁严重的情况下,由于猪群不健康原因导致的疫苗接种副反应纠纷有增多的趋势,表现在注射疫苗前,眼观猪群健康,但猪群接种疫苗后,突然或相继出现发病甚至死亡的情况,甚至这种现象还呈现出区域性发生的情况(与疾病的区域性流行相一致)。所以,为了预防此类因素导致的疫苗副反应的发生,建议,免疫前先做小范围试验,待猪群康复后及时补免。
  
  8  养防结合,综合防治
  
  口蹄疫病毒怕热不怕冷,对酸碱类的消毒剂敏感。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尽量保持圈舍温暖干燥为宜,在针对口蹄疫的消毒时,尽量选择酸碱类的消毒剂。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他疾病的防治措施。只有以生物安全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落实到位,才能发挥疫苗最有效的防控效果。
  
  具体措施包括:以人为本、科学的饲养管理、隔离封锁、卫生消毒、病死动物尸体及废弃物的销毁处理、杀虫灭鼠、诊断检测、免疫接种等。
  
  口蹄疫病毒高于50℃可逐渐被灭活。将肉加热到核心温度至少70℃后,30分钟可灭活。pH:<6.0>9.0时,可迅速灭活。可被以下消毒剂灭活:氢氧化钠(2%),碳酸钠(4%),柠檬酸(0.2%),乙酸(2%)、次氯酸钠(3%),过硫酸钾/氯化钠(1%),和二氧化氯。对以下消毒剂有耐药性:碘制剂、季铵化合物、酚;特别是在有机质存在的情况下。口蹄疫病毒可以在人类的呼吸道隐藏24-48小时,为此,形成了惯例,即暴露在研究场所的人员的个人隔离期限为3-5天。在暴发活跃期间,通过淋浴和洗头、换衣和咳痰后,这种隔离期限可以减少到一整夜的时间。
  
  9  持之以恒,统筹兼顾
  
  对于口蹄疫的防控,要持之以恒,统筹兼顾。近期,尤其应注意加强养殖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畜群野毒感染等对疫苗抗体的干扰、持续感染的防治等临床应用领域问题的研究。另外,对于口蹄疫(其它疾病也一样,如非洲猪瘟)的防控,绝不能仅仅依靠疫苗免疫这一手段。
  
  目前,口蹄疫的发生虽然已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历史上,口蹄疫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即: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
  
  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疫情的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我国共通报口蹄疫疫情162次,其中2018年通报了27起疫情,是近14年来通报疫情最多的一年。所以,2019年秋冬季节疫情压力不能低估,对口蹄疫的防控坚决不能放松,特别是曾发生过口蹄疫的地方或养殖场,应格外警惕。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