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猪病防治 > 内容

保育猪蓝耳病与链球菌病混合感染,这里有最好的办法

今日养猪 2019-02-10

阅读()

只有从保育猪饲养和环境管理、抑制蓝耳病病毒感染等多方面入手,提高猪群免疫力才能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生。
  很多猪场保育猪的某个阶段会不断出现突然倒地、抽筋、四肢划水状以及头后仰等症状,本病从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猪链球菌病,经实验室诊断主要为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与链球菌病混合感染。只有从保育猪饲养和环境管理、抑制蓝耳病病毒感染等多方面入手,提高猪群免疫力才能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生。
 
  近年来,笔者与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区的规模猪场进行了交流,发现很多猪场保育猪的某个阶段会不断出现突然倒地、抽筋、四肢划水状以及头后仰等症状,体温在41℃以上,抗生素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有些育肥专业户刚购入的15kg左右保育猪也会出现类似病症。这些猪场发病率低的在5%以内,高的可达10%,经实验室诊断主要为蓝耳病与链球菌病混合感染。该病的发病率、症状和死亡率与保育猪群蓝耳病抗体S/P值上升幅度存在正相关。笔者多次参与该病诊治,发现只有从保育猪饲养和环境管理、抑制蓝耳病病毒感染等多方面入手,提高猪群免疫力才能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生。
 
  1发病概况
 
  保育猪断奶后某个时间段会出现突然死亡、突然倒地、四肢划水等症状。最急性的表现为晚上22:00巡栏时猪只均未见异常,早上猪已经死在栏内。多数病例表现为突然倒地,抽筋、四肢划水状、头颈后仰、眼珠突起等神经症状,病猪体温在41℃以上,甚至有的体温可达43℃(图1)。若预防措施不及时,与病猪同栏的猪只会陆续出现类似病例,并逐步传染给同舍其他栏猪只,呈现明显流行性。不同猪场发病日龄和发病率存在差异,多数猪场发病日龄在40~70日龄(断奶后2周左右开始),少数猪场发病日龄在60~90日龄。发病率低的在5%以内,高的可达10%。
 
猪好多
  图1病猪突然倒地,四肢划水,头颈后仰,眼珠突起
 
  2解剖病变
 
  解剖病死猪或濒死猪,可见心包积液,肺淤血水肿,胸腔有大量黄色液体,有时可见纤维素性渗出,肝脏、脾脏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脑膜充血、脑脊液增多。
 
  3实验室检测
 
  解剖此类病猪,无菌取脑、肺脏送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疾病诊断实验室检测,通过RT-PCR检测为82.6%(19/23)病料蓝耳病病毒阳性,通过PCR检测为8.7%(2/23)病料圆环病毒阳性。这些病料做细菌培养,69.5%(16/23)病料培养后鉴定为猪链球菌(培养出链球菌的病料全部为蓝耳病病毒阳性),13.0%(3/23)的病料培养后鉴定为猪副嗜血杆菌(培养出猪副嗜血杆菌的病料都能培养出链球菌)。
 
  4诊断
 
  本病发病初期表现为病猪急性死亡,往往前一天晚上未见任何症状,次日早晨已死亡,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3℃,符合败血型链球菌特征。病猪突然倒地,抽筋、四肢划水状、头颈后仰、眼珠突起等神经症状,符合脑炎型链球菌特征。通过病猪脑、肺脏细菌培养也能分离到猪链球菌,所以本病容易误诊为猪链球菌病。但在所有分离到猪链球菌病料中都能检测出蓝耳病病毒,因此本病主要为蓝耳病与链球菌混合感染所致,国内亦有多篇论文报道类似病例。国外兽医专家研究表明感染美洲型蓝耳病病毒可以明显增加猪群对猪链球菌的易感性。
 
  笔者通过对猪群发病前(30~40日龄)和发病后(60~90日龄)的蓝耳病抗体平均S/P监测发现,猪群发病后比发病前平均S/P值上升幅度在2.0以内,与保育猪群本病发病率存在正相关。S/P值上升幅度在0.6以下的,保育阶段发病率在5%以内;S/P值上升幅度在0.6~1.2的,保育阶段本病发病率在5%~10%。而S/P值上升幅度在2.0以上的,保育猪往往断奶数日就出现蓝耳病症状,表现为猪群体性体温升高,堆积、颤抖,被毛粗乱,腹式呼吸,关节肿胀,耳、鼻、腹部以及四肢多处皮肤发绀等症状,发病率可达50%以上,这些病猪主要在病程后期表现出神经症状,但很少出现猪只突然死亡。笔者发现猪舍内氨气浓度高和粉尘多是本病重要诱因,本病发病率高的猪群往往断奶后前2周采食量低。
 
  5防控措施
 
  5.1病猪治疗
 
  本病治疗药物主要针对链球菌,出现神经症状的病猪肌肉注射给药治愈率低,但是每天2次通过前肢静脉给药,治愈率可达80%左右。治疗过程中每天给病猪喂水2次以上,会主动咽水的病猪就可以饲喂水泡饲料,一般能恢复吞咽功能的病猪就能康复。
 
  如果同一栏中的保育猪不在同一天有2头出现突然死亡或倒地,这个栏剩下的猪只应全部注射1次头孢噻呋。如同一栏中的保育猪在同一天有2头出现突然死亡或倒地,这个栏连同左右相邻栏全部猪只注射1次头孢噻呋。同时该单元保育猪每吨饲料添加10%复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3kg,使用3~5d,能快速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很可能再次出现类似病例。
 
  5.2猪舍环境控制
 
  改善猪舍空气质量能明显降低本病的发生,冬季猪舍内氨气浓度比较高,开窗换气又会导致猪舍内温度过低。要解决这个矛盾,可在漏缝地板下修建地沟,冬季开启地沟风机,将猪舍氨气从猪栏地平下慢慢吸走,既可降低猪舍氨气浓度又不至于舍内温度过低。没有修建地沟的猪场,可以在猪栏2.3~2.5m的高度悬挂直径30cm的PVC管,管子一端用塑料布缝制管道连接舍外小风机,另一端封闭,管子每隔1m朝屋顶方向开一个直径为5cm的孔。冬天用小风机经管道给猪舍内鼓风,进气经管道上的开孔从猪舍屋顶进入自然下落,冷空气降落过程与上升的热空气进行热量交换,既达到换气目的又不至于使冷空气直接吹到猪体而着凉。每年9月到次年4月猪舍内用塑料小桶装0.5~1kg冰醋酸,每隔几米吊挂一只,任其自然挥发,吊挂数量以整个猪舍能闻到淡淡酸味为宜,定期往桶内添加冰醋酸保证其挥发,能有效中和猪舍内氨气,还能预防猪口蹄疫等疾病(图2)。使用干湿料槽,饲喂颗粒饲料可以有效减少猪舍内粉尘,降低本病发病率。
 
猪好多
  图2猪舍挂冰醋酸
 
  5.3提高保育猪断奶后前2周采食量
 
  提高保育猪断奶后前2周采食量,提高猪群营养摄入,增强猪群免疫力。乳猪出生7日龄开始每天添加教槽料4次以上,保证每头乳猪24日龄断奶前累计采食教槽料500g以上,让它们尽快适应固态饲料。另外保育猪断奶后10d内不采用自由采食方式饲喂,应采用地面或料盘分餐饲喂,每天饲喂4餐,利于培养保育猪对固态饲料采食习惯。断奶后10d内不能进行分餐饲喂的猪场,除了正常饲喂干料外,每天2次用60℃温水(水和料的比例为2:1)加入教槽料并不停搅拌,待水温降到40℃时用料盘给保育猪饲喂,每次饲喂量以该栏保育猪10~15min采食干净为准。额外添加水泡料能明显增加猪只断奶后前两周采食量,猪群几乎不会因为采食不足而出现弱猪。保育猪进行自由采食,每个采食位供应不超过5头猪利于保育猪采食到足够饲料。
 
  5.4抑制蓝耳病病毒感染
 
  未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且猪群发病后比发病前蓝耳病抗体平均S/P值上升幅度不超过2.0的猪场,可以往断奶猪群饲料中添加泰万菌素或替米考星饲喂10~15d,能降低发病率。已经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的猪场,可以调整猪群疫苗接种时间来提高疫苗保护率。发病日龄在40~70日龄的猪场,疫苗接种可以安排在10~15日龄;发病日龄在60~90日龄的猪场,疫苗接种可以安排在40日龄。
 
  5.5链球菌疫苗免疫
 
  15~21日龄的猪接种链球菌病疫苗能降低本病发生,但不同猪场使用链球菌病疫苗效果差异很大,可能与猪场流行的链球菌株血清型和毒力不同以及蓝耳病病毒感染强度差异有关。
 
  6小结
 
  本病从临床上容易被误诊为猪链球菌病,给病猪使用头孢噻呋、阿莫西林等药物能暂时控制病情,但是停止用药后3~5d可能再次出现类似病例。于是猪场干脆每批保育猪一到发病日龄就用β-内酰胺类药物添加到饲料中,添加3~5d停药5d再次添加药物,如此反复1个月。此方法对于蓝耳病病毒感染比较强、环境较差或者饲养管理不到位的猪场收效甚微,且反复往饲料中添加药物不仅操作麻烦、增加药物成本,更可能促使耐药菌株产生。
 
  链球菌分布广泛,常以共栖菌和致病菌的方式存在于大多数健康的哺乳动物体内,也存在于人体内。这些链球菌有的有利于动物和人类,但有相当一部分有致病作用,但是致病作用一般要在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才能发生。猪链球菌2型是人的机会致病菌,与生猪接触的人易通过伤口感染,引起人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并可死亡。2005年,四川省生猪暴发2型猪链球菌病并感染200多人,最终导致38人死亡。目前我国多数区域猪链球菌分离株均以2型为主,因此降低保育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对公共卫生有积极意义。本病临床表现是链球菌病,实质却是链球菌病与蓝耳病混合感染,若饲养管理不当会加重链球菌感染,表现为保育猪群链球菌病反复发生。做好保育猪饲养管理,改善猪舍环境,通过定期监测猪群蓝耳病抗体S/P值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才可减少保育猪链球菌感染率。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