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胎率是衡量猪场繁殖效率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当前,许多猪场面临受胎率持续低迷的困境,这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猪场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管理、营养、健康等多个方面着手,采取系统性措施。
受胎率低迷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管理因素包括配种时机把握不准、精液处理不当等;营养因素主要是饲料营养不平衡,缺乏关键营养素;健康因素涉及疾病感染、免疫抑制等;环境因素则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条件不达标。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科学的繁殖管理是提高受胎率的基础。要建立完善的发情鉴定体系,准确把握配种时机。采用深部输精技术,提高精液利用率。建立繁殖档案,跟踪每头母猪的繁殖性能。定期进行精液质量检测,确保精液品质。同时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配种操作水平。
营养调控对提高受胎率至关重要。要确保饲料营养全面均衡,特别注意维生素E、叶酸、生物素等繁殖营养素的补充。在配种前后适当提高能量水平,改善母猪体况。添加功能性添加剂,如益生菌、酶制剂等,改善肠道健康,提高营养吸收利用率。
疾病防控是保障受胎率的关键。要重点防控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影响繁殖的疾病。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母猪。
环境控制对提高受胎率同样重要。要保持适宜的温度(18-22℃)和湿度(60-70%),确保良好的通风条件。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每天保证14-16小时的光照。减少环境应激,为母猪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提高受胎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猪场从繁殖管理、营养调控、疾病防控和环境控制等多个方面着手。通过采取系统性措施,建立科学的繁殖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破解受胎率低迷的困局,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猪场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加大投入,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繁殖问题,推动猪场可持续发展。(来源:张伟光)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