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猪场管理 > 内容

猪人工授精技术深度优化指南:如何通过优化AI技术实现产仔数提升的方法

猪多资源 2025-03-06

阅读()

猪人工授精(AI)是现代养猪业中控制繁育和提升遗传品质的重要技术,尤其在追求产仔数提升的情况下,其优化潜力巨大。

猪人工授精(AI)是现代养猪业中控制繁育和提升遗传品质的重要技术,尤其在追求产仔数提升的情况下,其优化潜力巨大。

 

基于最新的网络数据,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AI技术实现产仔数提升的方法,并提供具体实施指南。

 

猪人工授精

 

01 发情鉴定与配种时机优化

 

一、综合发情监测技术

 

1、发情行为学监测:通过母猪外阴红肿度、黏液拉丝性及静立反射判断发情阶段,准确率约70%。

 

外阴红肿(直径>3.5cm);

 

静立反射持续时间>30秒;

 

粘液拉丝度>10cm

 

2、技术辅助法:使用电子背膘仪监测激素水平,或采用B超检测卵泡发育(直径≥8mm为最佳授精时机),可将鉴定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

 

B超监测卵泡生长跟踪:通过腹部或直肠超声,可以可视化并测量卵巢上的卵泡大小(卵泡直径>7mm时配种)。这有助于确定母猪的发情周期阶段和预测排卵时间。

 

电子背膘仪无法直接测量激素水平,但背膘厚度与某些激素水平存在间接关联:

 

瘦素与能量平衡: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产生的激素,调节能量平衡,并与繁殖功能相关。研究显示,背膘厚度充足的母猪通常有较高的瘦素水平,这可能促进发情周期的正常进行和繁殖性能的提升瘦素及其在猪繁殖中的作用。

 

 

二、激素同步化处理

 

对断奶后7天内未发情的母猪,注射PG600(含400 IU PMSG+200 IU hCG),可使发情集中度提高30%,排卵时间误差控制在±4小时内。

 

实验数据显示,激素处理后受胎率可达88.4%,窝均产仔14.2头。

 

02 精液处理技术标准化

 

一、精液采集与质检规范

 

公猪采精频率控制在每周2-3次,采精前需清洁包皮并预热集精杯至37℃。

 

精液活力需≥70%,畸形率<15%,密度≥2亿/ml。使用相位差显微镜结合计算机辅助分析(CASA)可提升检测精度。

 

 

二、稀释液配方与保存优化

 

1、稀释液

 

采用BTS或Androhep稀释液,按1:4-1:6比例稀释,添加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抑制细菌。

 

 

2、温度控制

 

精液分装后:以0.5℃/分钟速率降温至17℃恒温保存,72小时内活力保持率>80%。

 

采集后处理:34℃→17℃阶段降温需历时90分钟

 

输精前回温:从17℃升至38℃应控制在15分钟内

 

 

三、输精操作精细化

 

1、输精次数与剂量控制

 

 

 

经济效益比:净收益 = (窝均活仔数×断奶仔猪单价) - (精液成本 + 操作成本)

 

双次低剂量方案收益最高(+18.7%),三次输精因成本过高仅适用于特殊需求。

 

生理适应性:

 

初产母猪:高剂量单次方案可降低子宫颈损伤风险。

 

经产母猪:双次输精方案更适配其生殖道松弛特征。

 

精液利用率拐点:

 

剂量>100mL时利用率下降。

 

输精间隔<8h时,精子竞争加剧。

 

 

2、宫颈深部输精技术(四步定位法):

 

导管插入深度:50-55cm(经产母猪)

 

旋转角度:逆时针15-20°突破宫颈皱褶

 

压力反馈:注入5mL生理盐水检测回流

 

缓释控制:输精时间8-10分钟/80mL

 

3、 生物刺激方案

 

公猪接触同步化

 

视觉刺激:活体公猪展示(距离1.5m,持续15分钟)

 

嗅觉刺激:合成信息素喷洒(含雄烯酮15μg/m³)

 

听觉刺激:公猪求偶声波播放(85-90dB,500Hz主频)

 

4、 双重刺激方案

 

A、物理刺激:输精前20分钟背部按压(5kg压力持续5分钟)

 

B、公猪刺激:

 

输精时同步喷洒公猪气味剂(含雄烯酮10μg/mL)

 

活体公猪展示:距离1.5m,持续15分钟

 

听觉刺激:公猪求偶声波播放(85-90dB,500Hz主频)

 

 

5、操作环境控制

 

输精前需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洁外阴,输精管插入角度与子宫颈皱褶匹配,输精时间控制在5-8分钟,并辅以背部按压刺激宫缩。

 

 

03 健康管理与疾病防控

 

一、繁殖障碍疾病筛查

 

定期检测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等垂直传播疾病,对阳性母猪及时淘汰。数据显示,蓝耳病阳性场受胎率降低15%-20%。

 

 

二、子宫内膜炎防控

 

输精后灌注50ml宫炎净(含林可霉素),可使子宫炎发生率从12%降至3%,下一情期返情率减少50%。

 

04 遗传选育与数据管理

 

一、种公猪遗传评估

 

选择产仔数EBV(育种值)≥1.5的公猪,其后代窝均产仔数比群体均值高0.5-1头。基因组选择技术可提前6个月预测公猪繁殖性能。

 

二、繁殖数据智能化分析

 

建立数据库追踪发情间隔、受胎率、产仔数等指标,通过AI模型预测最佳配种时间。某规模化猪场应用后,年产仔数提升11.3%。

 

05 精准营养管理:奠定高产基础

 

一、短期优饲方案

 

 

二、分阶段营养调控

 

母猪不同生理阶段(如妊娠期、哺乳期、断奶期)对营养需求差异显著。妊娠前期需控制能量摄入以避免胚胎损失,后期需增加蛋白质(16%-18%)和矿物质(钙、磷、硒)以满足胎儿发育。

 

哺乳期需提供高能量(13.5-14.5 MJ/kg)饲料,确保泌乳量与仔猪存活率。

 

三、功能性添加剂应用

 

添加有机微量元素(如有机硒、螯合铁)、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可改善肠道健康,降低便秘风险,间接提升胚胎着床率。

 

β-葡聚糖:添加0.3%的β-葡聚糖可使窝产活仔数提高0.8-1.2头。

 

精氨酸强化:配种前7天添加1.5%精氨酸-HCl,促进胚胎血管生成

 

共轭亚油酸:日粮添加2% CLA,降低胚胎死亡率23%

 

养猪

 

06 结语

 

提高人工授精产仔数需综合应用营养调控、精准授精、疾病防控和遗传改良技术。规模化猪场实践表明,通过标准化流程可将窝均产仔数从10.2头提升至14.5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增加4.3头。

 

未来,结合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和智能监测设备,有望进一步突破繁殖性能瓶颈。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