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猪场管理 > 内容

猪场如何提高保育猪成活率?

曲博士猪群健康管理 2024-10-29

阅读()

保育阶段是商品猪整个生长周期的关键时期,是仔猪独立生活的开始,由于营养获取方式、生长环境和饲养人员等因素发生变化,保育猪疾病挑战大,猪只在保育阶段实现成功过渡存在一定难度。

保育阶段是商品猪整个生长周期的关键时期,是仔猪独立生活的开始,由于营养获取方式、生长环境和饲养人员等因素发生变化,保育猪疾病挑战大,猪只在保育阶段实现成功过渡存在一定难度。

 

2020年,美国国家猪肉委员会报告称美国保育猪平均死淘率为2.5%~3%。今年,微猪科技发布《2023年养猪行业数据年度报告》,该报告提到,2023年保育猪平均月死淘率2.3%,其中僵弱消瘦和无价值处理占比达42%。这提示我们,减少弱差猪的产生有助于提高保育猪的成活率。

 

本文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如何提高保育猪成活率,希望对养猪生产者有所帮助。

 

仔猪

 

01 提高断奶仔猪的健康水平

 

好的断奶仔猪来源对保育猪成活率的提高尤为重要,不同健康水平的断奶仔猪在保育阶段的成活率必然有所差异。

 

从疾病角度来评判断断奶仔猪的健康水平,主要分为:高度健康(无蓝耳、PEDV等重大疾病,断奶体重大)、中度健康(携带病毒,但临床稳定)、低度健康(疾病在保育阶段爆发,且断奶体重低)。

 

下游场接收到不同健康水平的猪苗后,需要采用不同措施来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

 

➤ 高度健康

 

1)以减少猪群应激为主,尤其是断奶转群应激。可以在业务操作前通过添加多维等药物及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减缓应激给猪群带来的不适。

 

2)通过饲料或饮水添加益生菌来提高猪群采食量,增加日增重来保持高度健康水平。

 

3)对不同体重的猪只采用不同的饲喂方式。选用粥料、湿拌料向干料过渡的方式,根据猪只体重与性别分群管理,并根据的体重大小来决定不同的饲料类型及饲喂方式的饲喂时间,通常断奶体重低于6kg的仔猪群体需要使用粥料-湿拌料-干料的饲喂方式,饲喂时间为7-14天为宜。

 

➤ 中度健康

 

1)对于蓝耳病、PEDV等重大疾病相对稳定的猪群需要防止疾病的波动。提供最舒适的环境来减少猪群应激带来的波动。例如:转群、调栏、人员巡栏、个体治疗等,尽量以温和的方式对待猪群。

 

2)适当的药物保健方式:减少饲料中苦味药物的含量,搅拌均匀,以确保猪群正常采食;群体针剂保健应激较大,反而容易引起疾病的发生,非必要情况下,优先推荐采用饮水方式进行药物保健,但需要注意饮水浪费带来的药物浪费,尤其是夏季。

 

3)保健药物的选择:对于疾病稳定的猪群选用黄芪多糖、板蓝根等中药配合抗生素药物来提高猪群抵抗力来保持疾病稳定状态。

 

4)益生菌同样也适用于中度健康猪群。

 

➤ 低度健康

 

1)疾病不稳定的猪群采用先治疗临床症状再治疗根本原因的总体思路。

 

2)提供较高温度的环境,减少猪群的热量损失。

 

3)减少不必要的混群:尽可能在栋舍风机端集中病猪存放,冬季注意弱猪栏的保温,如果栋舍保温工作不理想,建议冬季将弱猪栏放置在栋舍中间位置。

 

4)合适的治疗方案:

 

① 细菌性腹泻:选用硫酸黏菌素、新霉素、安普霉素等药物进行群体保健,选用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来进行个体治疗;群体添加补液盐防止猪群脱水;腹泻猪只集中治疗;

 

② 蓝耳:阿莫西林+氟尼辛葡甲胺来减少体内炎性物质;泰万菌素、替米考星等根据场区蓝耳发病规律在发病前5天开始添加(周期建议为14天),在副猪严重时,配合氟苯尼考进行使用,链球菌严重时,则配合磺胺间甲氧或阿莫西林等来使用;个体治疗可选用氟苯尼考、泰地罗新等来治疗副猪,选用阿莫西林、磺胺间甲氧、头孢等药物来治疗链球菌;低烧使用氟尼辛葡甲胺、板蓝根、双黄连等,高烧则使用氨基比林或安乃近配合头孢进行个体治疗,群体发烧可饮水添加卡巴匹林钙3-5天;

 

5)良好的猪群护理方式:采用热粥料饲喂;临床症状好转后通过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通过黄芪多糖的添加来提高猪群抵抗力等。

 

02 环控管理

 

通过温度、湿度和通风的平衡来提供适宜猪群生长的环境,以减少猪群疾病波动。

 

➤ 温度

 

1)猪舍的环境温度调整具有灵活性,在设定猪舍温度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健康度、地区、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2)温度的调整:随着猪只日龄增长,环境温度通过每天阶梯性微小差异进行调整,避免骤降式的调整,以减少温度变化带来的猪群应激。

 

3)减少昼夜温差带来的猪群不适。

 

4)环境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放置以猪只高度为宜,选用栋舍前后端至少2处来记录观察温度。

 

5)大小环境的温度平衡:猪群小环境温度需要达到猪只适宜水平,大环境平均温度需要满足猪只所需的环境温度,尽可能减少高低温的差异。

 

➤ 湿度

 

1)饲养环境中湿度的变化对生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是建立在温度基础上的,与温度产生协同作用,主要影响机体散热。研究发现:在30 ℃的温度下,湿度从30%升到100%的影响相当于温度增加了7~ 8℃;在0 ℃的温度下,湿度从30%升到100%的影响相当于温度下降了2~3 ℃。

 

2)环境湿度的设定需要考虑温度、地区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3)监测栋舍环境中的湿度:通过人为干预以达到适宜猪群的湿度。

 

4)调整栋舍环境湿度:尽量保持栋舍栏位干燥,以减少小环境湿度过大带来疾病发生。

 

➤ 通风

 

1)不同日龄大小设定合理的进风面积和风机负荷,以维持栋舍内空气流动,增加栋舍内新鲜空气。

 

2)受季节、地区、外界天气的变化,通风会对栋舍环境温度和湿度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外界温度过低时,会形成“风冷效应”。

 

3)风速的合理控制:尤其是猪只体感风速,在保育阶段风速不宜过快。

 

4)栋舍过长带来的后端空气质量较差,通过增加助推风机来改变栋舍后端空气质量。

 

5)栋舍过多闲置物品不利于栋舍通风(闲置的加热管带、叠加的保温板等)。

 

03 在营养角度的思考

 

断奶仔猪转到保育舍后,做好饲料营养计划有助于提高猪只健康度,从而提高仔猪成活率。

 

随着猪只日龄的增长,考虑到饲料成本、营养物质、不同品系、不同区域、猪群健康以及猪群未来的用途等因素,通常会匹配不同的营养套餐来满足保育猪的需求。

 

基于营养角度,提高仔猪健康度从而提高猪群成活率,可参考以下内容:

 

➤ 营养物质的选择

 

1)需尽快使断奶仔猪过渡到采食以谷物为基础的日粮,使用高消化性的饲料来提高断奶仔猪的采食量。

 

2)适当增加一些乳制品和特质蛋白来改善饲料适口性和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使用益生菌等产品,促进仔猪肠道健康和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仔猪健康水平。

 

3)提高断奶后第一周的采食量可提高消化道排空速度,减少肠道细菌的繁殖,并减少腹泻发生率。

 

4)断奶仔猪对豆粕有短暂的超敏反应,不宜过多添加。

 

5)有研究表明,在断奶日粮添加适量的鱼粉可刺激采食量,但不同鱼粉质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6)营养物质的配比需达到合理指标,过量的粗蛋白水平、氨基酸水平和钙的浓度会对猪只健康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 其他方面的思考

 

1)饲料形态:过大和过硬的颗粒饲料不利于保育前期猪只采食,且容易引起小肠绒毛损伤造成猪只腹泻尤其是保育前期。

 

2)各阶段日粮更换做好采用饲料混合过渡,以减少换料而引起的猪群应激。

 

3)日粮原料的选择:对原料质量的控制、加工管理以及原料和成品的储藏运输的管理,避免饲料污染、发霉等情况,减少猪群疾病的发生。

 

仔猪

 

04 管理方式

 

在管理的角度主要从人员管理、猪群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 人员管理

 

1)制定标准操作流程:

 

通过标准生产流程的制定来规范一线人员操作,当然流程的设定需考虑执行的简单高效化,繁琐的步骤尽可能优化,减少人员在生产一线操作失误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2)完善培训体系: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更多的考验个人技能水平,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具有必要性。通过对人员的理论培训和现场带教等方式确保生产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日常饲养管理、卫生清洁消毒、猪只健康监测、病弱猪的识别治疗、掉队猪的调栏等)。

 

岗位职责的确定,对生产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和工作内容,以确保每项工作的执行,减少因病弱猪识别治疗等工作差异而带来猪只损失。

 

3)执行的监督和评估:

 

通过每日、每周、每月的工作布置,在每次巡查中对工作内容进行检查,确保每项工作内容的标准执行,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纠正和再学习,避免问题的重复发生带来猪群健康的损失。同时对人员业务能力的胜任进行评估,便于及时调整来减少带给猪群健康的损失。

 

4)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让生产人员可以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以便对所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尤其在异常时期,快速的解决有利于增强人员饲养信心,从而降低猪群损失。

 

5)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不同的饲养人员导致猪群成活率差异尤为明显,完善考核激励制度,鼓励先进、优异的工作者有利于场区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在异常猪识别中,人员的自主性可以减少猪群健康的损失。对先进成员的公开表扬则有利于提升员工荣誉感,从而带来好的效益。

 

6)建立晋升通道:

 

晋升通道路径的打通有利于生产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技能的主动发挥。生产人员朝着最高目标奋斗来换取晋升机会,对于保育猪生产成绩的提升能发挥主动作用。

 

➤ 猪群管理

 

1)适当的进苗计划:

 

根据投苗计划匹配人员配置,相对增加保育阶段的人员或者分摊保育阶段的工作量可以减少保育猪只健康度的损失。

 

2)合理的分群调栏:

 

① 单一的仔猪来源:每栋保育舍单一的仔猪来源对保育期间疾病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蓝耳、PED发病期间,保育舍单一批次来源可减少疾病的传播,避免健康猪群的波动,从而减少保育猪的损失。

 

② 新进苗的分群:产房1对1单体栏位转群有利于猪群健康的稳定,但容易产生更多的掉队仔猪。正常转群时,新进苗根据猪只体重大小、健康情况进行分栏,对体重较小和不健康的猪只进行特殊照顾,以便减少猪只损失,同时也能避免大小猪只互相打架,在随后一周内保持猪群稳定。

 

③ 保育的转群/分群:选择合适的天气和日龄进行保育猪的转群/分群,主要考虑猪群密度、保温设施、猪只大小、水位料位等因素进行猪只分群。集中转群通常会将较小猪只集中在一个单元或者几个栏位方便后续护理。对保育育肥一体舍分群通常将弱小猪只留在保育舍,以便提供更好的饲养环境和护理。

 

④ 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可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便于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对于一定规模的场区,可以按照整场的设计结构进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在大型规模化的场区可以考虑按照区域、独立栋舍、单体栋舍的方式进行全进全出的管理。

 

⑤ 考虑的其他因素:转群前栋舍的准备、环控调整、干净充足的水源、清洁的料槽、栋舍设施的检查。(很多人通常会忽视水压的调整,这一点也值得注意)

 

3)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

 

保育时期的分阶段饲养,在保证猪群营养的同时可以相对提高猪群采食量。在进苗前期大部分公司采用7*7饲喂法,即进苗前一周,每天饲喂7次的饲喂方式,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同时减少饲料浪费。随后再逐步提高采食量调整为自由采食。

 

根据猪群健康情况,使用液态料、发酵料、发酵水、粥料、湿拌料的方式进行饲喂以提高猪群采食量,在设施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使用人工饲喂也会增加人员工作量,需要根据场区实际情况进行。

 

4)猪群的健康护理:

 

① 病猪的识别:病猪的识别治疗是保育阶段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方式,尤其是猪群疾病不稳定的时候,及时识别治疗异常猪只有助于提升保育猪成活率。保育猪主要疾病包括细菌性腹泻,蓝耳病及其继发感染,圆环病毒及支原体等。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发烧、神经症状、炸毛、腹式呼吸、咳喘、消瘦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帮助仔猪快速恢复,提高猪只健康度减少个体疾病造成的损失。

 

② 弱猪的护理:尽可能地通过现场管理减少弱猪产生,针对已经产生的弱猪则集中进行护理。一方面,通过在饲料添加营养物质、选择合适的饲喂方式进行护理。另一方面,通过肌注长效药物(长效阿莫西林、长效土霉素、头孢噻呋注射液、头孢喹肟注射液等)来帮助仔猪快速恢复。第三:提供良好的保温条件与相对干燥的环境。

 

仔猪

 

05 符合本场的免疫保健方案

 

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保健方案来规避或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以及减少因重大疾病带来的猪群损失。

 

➤ 免疫方案

 

根据场区过往的疾病流行情况和地区疫情压力来制定对应的免疫方案,包括断奶仔猪的免疫信息、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次数和免疫方式等。确保疫苗与所需预防的疾病及其流行血清型或者毒株高度匹配。

 

选择市场上可靠的商品苗来进行免疫,主要参考仔猪的抗体水平衰减情况和场区疾病发生的情况来确定疫苗种类和时间,尽量避免产生免疫空白期。

 

➤ 保健方案

 

保健方案的设定参考药物成本、用药方式(注射精准给药、饲料或饮水给药)、疾病发生情况等来进行对症的药物选择。

 

1)正常猪群:

 

断奶转群以防止应激为主通过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多维等来预防应激或者使用长效阿莫西林、长效土霉素、长效头孢注射液来进行保健以确保断奶猪群的稳定,在保育中后期可使用中药进行保健,常用的有板蓝根、双黄连、荆黄败毒散、黄芪多糖等。

 

2)蓝耳阳性:

 

经临床验证泰拉霉素+头孢噻呋注射液的组合保健方案效果不错,即断奶前使用泰拉霉素,断奶后使用头孢噻呋注射液进行药物保健,同时在保育前期使用7天泰万菌素(配合7天多西环素或者单独添加),蓝耳活跃期间使用14天替米考星配合7天氟苯尼考(腹式呼吸时使用)和7天磺胺间甲氧/磺胺氯哒嗪钠(神经倒地时使用)等来进行药物保健。需要注意药物的浓度,给药方式等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在低烧时使用氟尼辛葡甲胺配合阿莫西林使用,在高烧时选择卡巴匹林钙和阿莫西林使用来稳定猪群。

 

3)腹泻猪群:

 

常用的腹泻保健方案为阿莫西林+黏菌素/安谱霉素/新霉素同时配合补液盐进行药物保健(药物的选择取决于上游场用药,选用不同类型的药物以达到好的保健效果),在针剂药物上选用庆大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乙酰甲喹等抗生素来治疗猪只腹泻,帮助猪只快速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保健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剂量、配伍禁忌、给药方式、给药效果以及药物毒性作用,避免因给药造成猪群更大的损失。

 

06 总结

 

提高保育猪的成活率主要从选择优质的断奶仔猪苗、做好保育仔猪环控管理、保证优质的饲料供应、制定并执行符合猪群及猪场的免疫和保健方案以及加强现场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

 

保育猪的饲养更多的需要现场人员对猪群进行精心照顾,核心观点是减少猪只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猪只快速成长。

 

目前各大国家地区在陆续推出兽用抗生素的减量化行动,更多的需要通过上述的思考来提高猪群健康度并减少猪群损失,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保健是减少损失的最后选择。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