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出生后,脱离了母体温暖的环境,如何确保其全活全壮,进而使其能健康生长发育,是猪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介绍出生仔猪的护理措施,包括11个大点。
随着欧洲养猪业从个体栏饲喂转变为群体舍饲,母猪活动增加,与其他牲畜之间的直接互动也更加频繁,生产者需要采取额外措施,以防止越来越容易发生的蹄、腿部以及肌肉的损伤。
引种后原有的猪群不断得病,引回来的种猪不得病?为什么会这样呢?
每个猪群都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致病性微生物的复合体,每个猪群的机体免疫水平或保护性抗体的滴度也各不相同,每当我们引进新的种群时,就有可能引进一个新的病原复合体,一旦猪群处于应激状态时,就可能发生疾病。
随着养殖的规模越来越追求集约化,养猪不再是简单的体力活。养猪能手都知道,要养好猪除了饲养管理做到位,控制好环境的温度、湿度、密度,猪好多认为其它的主要依靠免疫以及其他的生物安全措施,来控制猪群的健康生长!
在和很多养殖朋友交流时,问到他们是如何控制猪舍空气湿度或舍面潮湿时,很多人会很惊讶的讲到,“猪舍潮湿很正常啊,还用控制吗?”得到这样的回复,并且看到很多猪场湿漉不堪的舍面,笔者更是感到惊讶。
规模化养猪以其高密度、高产出、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然而,人们在片面追求“三高”的同时,一些违背猪的生物学特性的建筑设计正威胁猪的健康,以及部分管理不善或者忽视管理,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提高饲料能量浓度适当减少粗饲料,可以在饲料中加入植物油。植物油为母猪提供高能量,同时含有丰富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可以缩短母猪断奶后的发情时间间隔。但在温度不是过高时不宜添加。
由于有被其他猪咬伤的风险,猪的尾巴通常要被剪短。这个过程对于仔猪来讲非常痛,并且应激性强。伤口的恢复需要消耗能量,并且还存在感染的风险,因此应该非常小心的断尾。
母猪非生产天数(NPD),目前在国内管理松散的猪场里并没有引起重视,因为这个问题,看上去比较小,被猪场里很多繁杂的琐事所隐盖。有的母猪在断奶后3-4个月没有配种,仍然在定位栏里混日子。这样的空怀母猪在场里没人主动去找出来,饲养员素质低下也意识不到问题在哪里,老板养猪也是门外汉,只要不死猪就算养好了。
随着猪场规模化养殖程度的逐年提高,猪场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纵观我国猪场养殖现状,很多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大利润,进而投机取巧,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管理猪场,给猪场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热榜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