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养猪新技术 > 内容

如何从生产管理角度综合防控蓝耳病?

猪多资源 2025-02-08

阅读()

蓝耳病是影响猪场效益的第一疾病,也是影响PSY质量的第一变量,其影响贯穿猪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本文将介绍如何从生产管理角度综合防控蓝耳病。

蓝耳病是影响猪场效益的第一疾病,也是影响PSY质量的第一变量,其影响贯穿猪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本文将介绍如何从生产管理角度综合防控蓝耳病。

 

01 疾病影响

 

蓝耳病管控已成为降低造肉成本的第一限制性因素

 

蓝耳病导致的年更新率、生物折旧成本、人工成本、动保成本以及饲料成本增加,使得每头猪的成本增加148元。

 

蓝耳病对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质量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仔猪正品率、分娩率、受胎率等多项指标下降。

 

蓝耳病导致的仔猪成活率下降,进一步增加了育肥阶段的死淘成本和育肥成本。

 

生猪

 

02 防控方案的局限性

 

当前蓝耳病防控方案的局限性包括:

 

1、蓝耳病存在多种血清型,交叉保护不确切,且为单链RNA病毒,易发生变异。

 

2、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现象)和超长的病毒血症期(14~48天,平均28天)使得病毒清除困难。

 

3、超长的持续感染期(165~251天,平均180天)增加了防控难度。

 

4、单一蓝耳疫苗免疫难以达到防控目标,而单一抗生素压制也受到局限,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且可能导致抗药性和损害猪只自身抗病力。

 

5、生物安全措施偶有漏洞,导致病毒通过空气、胎盘和精液传播,持续扩散。

 

养猪场

 

03 生产管理角度综合防控

 

蓝耳病管理需设定明确目标,分为三阶段防控规划:稳定、转阴和净化。

 

一、稳定阶段的干预措施

 

1、环境控制是稳定阶段的关键,包括维持适宜的温度(22℃)、控制温差、保持环境湿度(60~80%)、优化空气质量等。

 

2、后备驯化和分娩管理也是稳定阶段的重要环节:

 

A、80日龄使用弱毒苗驯化。

 

B、中西药压制。

 

C、严格执行入群标准,入群前检测抗原阴性,S/P值个体低于1.5,离散度低于30%,等措施,防止后备母猪入群波动。

 

D,在后备母猪舍查情配种怀孕,分娩时进产房。

 

E、强化产程监控,规范接产助产,降低分娩应激,仔猪吃好初乳。

 

3、仔猪管理和断奶管理同样重要,通过降低寄养调栏的次数和幅度、一体化操作、减少抓猪应激、实行三级淘汰、禁止场内饲养B级苗、禁止不同场不同批次猪群混群等方法,降低仔猪死淘率,提升断奶仔猪质量。

 

三级淘汰是指在养猪过程中,为了防止保育仔猪散毒影响,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具体来说,三级淘汰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级淘汰:在仔猪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对健康状况较差、体质较弱的仔猪进行淘汰,以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二级淘汰:在仔猪断奶前后,对那些生长发育不良、有明显疾病症状的仔猪进行淘汰,进一步降低疾病在猪群中的传播。

 

三级淘汰:在保育阶段,对那些仍然存在健康问题、生长性能不佳的仔猪进行最终淘汰,确保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4、生物安全措施包括空栏消毒、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减少猪群流转、严格密闭等,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

 

5、营养管理方面,需要提升饲料中多维和蛋白水平,霉菌毒素,补充有益菌,调整肠道菌群,帮助猪只消耗更多营养来对抗疾病。

 

二、转阴阶段的窗口期干预措施

 

1、在怀孕70日龄后14天、产前5天至断奶、断奶至配种后21天等关键时期,采用中药和替米考星保健,以防止应激等窗口期散毒。

 

2、中药和替米考星在蓝耳病防控中的作用包括减弱蓝耳病毒对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的侵染,促进炎性分泌物的清除,以及对蓝耳病毒的直接抑杀作用。

 

替米考星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

 

抑制病毒复制:在肺泡巨噬细胞中浓度高,改变酸性环境,阻碍蓝耳病毒复制。

 

保护肺泡巨噬细胞:通过改变巨噬细胞内酸碱环境阻止其在巨噬细胞内增殖,保护肺泡巨噬细胞。

 

提升机体免疫力:促进机体内巨噬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提升机体免疫力,减少外界或季节性流行疫病的发病几率和继发感染。

 

3、科学的窗口期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蓝耳病的传播,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三、净化阶段的纯种配套策略

 

1、通过配套12%左右的纯种进行种猪更新,做好留种与配种计划,确保引入的种猪和精液均为蓝耳抗原抗体双阴,从而防止引种与精液对蓝耳的冲击。

 

2、坚实执行自繁自养策略,强化后备母猪检测,确保入群时蓝耳抗原抗体双阴,每批次精液严格检测,确保精液蓝耳抗原抗体双阴。

 

04 总结与展望

 

蓝耳病管理必须有清晰的目标、计划和策略,以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蓝耳病管控已成为降低造肉成本的第一限制性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蓝耳病管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疾病认知,上升到了企业盈利战略计划的维度。

 

整个行业对蓝耳的管理正处于从稳定到转阴的阶段,净化是最终目标,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研究。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