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猪养殖产业中,玉米作为猪饲料的主要原料,其品质直接关系到猪群的健康与养殖效益。然而,玉米在生长、收获以及储存的过程中,一旦遭遇高温、高湿等不利环境,便极易滋生霉菌并产生玉米霉菌毒素。这些毒素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猪群的健康,对猪群的生长、繁殖、免疫以及器官功能等方面造成多维度的严重危害。
一、玉米霉菌毒素对猪群的具体影响
(一)生长性能受损
生长速度放缓:以黄曲霉毒素为例,它如同一个捣乱分子,干扰猪肝脏正常的代谢工作。在健康状态下,肝脏高效地合成蛋白质,为猪的肌肉生长提供充足 “原料”,仔猪在特定阶段日增重可达 700 - 800 克。但当黄曲霉毒素作祟,肝脏功能受损,蛋白质合成效率大幅降低,猪的生长速度随之急剧下降,日增重可能锐减至 400 - 500 克。比如,某养殖户的猪群因食用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一个月内猪的体重增长比正常情况少了 5 千克。
饲料转化率降低:霉菌毒素中的呕吐毒素对猪的肠道黏膜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它会让小肠绒毛逐渐萎缩,原本像小刷子一样高效吸收营养的肠道,吸收面积大幅减小。这就导致猪对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吸收大打折扣,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正常情况下,猪每消耗 2.5 - 3 千克饲料能增重 1 千克,而受毒素影响后,可能需消耗 3.5 - 4 千克饲料才能增重 1 千克,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
(二)繁殖性能下降
母猪繁殖障碍: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类雌激素物质,它会像一个 “冒牌激素” 干扰母猪的内分泌系统。母猪可能会出现假发情现象,发情周期也变得紊乱,正常 18 - 24 天的周期被打乱。同时,受孕率降低,胚胎着床率从正常的 80% - 90% 下降到 60% - 70%,妊娠后期还可能出现流产、死胎等悲剧。例如,某猪场的母猪因食用受污染玉米,流产率比以往增加了 20%。
公猪繁殖力降低:霉菌毒素会给公猪的睾丸生精功能带来严重打击,使精子活力降低,畸形率升高,从正常的 10% - 15% 升高到 30% - 40%,严重影响配种质量。
(三)免疫功能抑制
免疫应答减弱:T - 2 毒素会干扰淋巴细胞的正常功能,淋巴细胞作为猪体免疫系统的关键防线,其功能被抑制后,猪的免疫力大幅下降,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也变得微弱。比如,正常免疫猪瘟疫苗后,90% 左右的猪只抗体水平能达到保护值以上,可受霉菌毒素影响后,只有 60% - 70% 的猪只抗体水平合格。
疾病易感性增加:免疫力降低的猪群就像失去了保护罩,更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原本发病率只有 1% - 2% 的猪丹毒,在受霉菌毒素影响的猪群中,发病率可能会飙升到 5% - 10%。
(四)器官功能损害
肝脏损伤:黄曲霉毒素主要攻击猪的肝脏,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肝脏的解毒功能严重受损。正常肝脏呈红褐色,质地柔软,而受黄曲霉毒素侵害后,肝脏肿大、变硬,表面还会出现出血点,长期摄入甚至会引发肝硬化。
肾脏损伤:赭曲霉毒素会对猪的肾脏下手,干扰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猪出现多尿、蛋白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脏功能衰竭。
二、预防玉米霉菌毒素危害的措施
种植环节: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减少霉菌滋生的机会。
收获环节:确保玉米充分成熟,避免在阴雨天气收获,防止玉米在田间就被霉菌污染。
储存环节:保持仓库干燥通风,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定期检查玉米的质量。
饲料加工环节: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
玉米霉菌毒素对猪群的影响广泛且严重,养殖户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严格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猪群的健康,提高养殖效益,在生猪养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