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邦股份变化较大,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继今年3月剥离动保疫苗业务后,天邦股份在7月份向通威股份出售全部水产饲料业务和51%猪饲料业务。
8月1日,天邦股份再次宣布,来自新希望的邓成、王述华等高管辞职,天邦股份董事长、副总裁、财务总监等职位重新回到在天邦任职5年-20年的老员工手中。管理层调整后,天邦由苏礼荣任公司董事长,严小明为天邦股份副总裁,曹振为天邦股份财务总监。
对于以饲料发家却要卖掉饲料业务的行为,8月17日晚,天邦股份董事长苏礼荣向新京报记者解释称,这一决定主要是为抓住行业升级机遇,把有限的资源更加聚焦于猪肉产业链打造。在猪周期下行期间,天邦股份将通过打造育种核心竞争力、加快卖猪向卖肉转变、在养殖环节降本增效等方式,平抑价格风险。
剥离饲料业务专注养猪
天邦股份为何卖掉发家业务?事实上,伴随天邦股份不断向种猪育种、生猪养殖、生鲜食品、供应链等多个相关业务板块延伸,近年来,天邦股份的饲料业务占比不断缩小。2020年,天邦股份的饲料产品在整体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已降至11.80%。
虽然在营收方面占比下降,但饲料业务整体上并没有拖后腿。年报显示,2020年,天邦股份饲料产品营收达12.7亿元。在销售方面,水产饲料和猪饲料销售总量为61.94万吨,同比增长30.57%,实现销售收入25.22亿元,同比增长25.29%。其中,水产饲料销量同比下降14.68%,销售收入同比下降9.04%。得益于猪饲料销量同比增长67.09%,天邦股份饲料整体销售情况仍呈上涨态势。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本次有关出售饲料业务的决定中,处于下滑中的水产饲料业务被全部剥离,仍在增长的猪饲料业务则被出售51%股权。
放弃饲料业务也要养猪,天邦股份为何如此执著?8月17日晚,天邦股份董事长苏礼荣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天邦虽然是水产饲料起家,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步转型,目前生猪养殖业务已经成为公司的最主要业务。“但生猪养殖也并不是公司未来的战略重点,公司的战略定位是要成为安全美味的品牌猪肉供应商。”
苏礼荣表示,生猪养殖环节是为下游屠宰和加工提供安全稳定的猪源,最终形成从生猪育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的猪肉产业链闭环。目前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和屠宰行业正处于加速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阶段,公司在此时剥离饲料业务,主要是为了抓住这个行业升级的机遇,把有限的资源更加聚焦于猪肉产业链打造。相对来说,水产饲料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市场格局稳定,公司发展空间有限。而且通过与通威合作,可以优势互补实现规模效应,为公司生猪养殖业务提供综合成本更低的饲料供应。
主力猪业面临价格波动风险
事实上,饲料企业逐步向养猪企业转型已成为业内常态。以饲料、养殖等为主要业务的海大集团曾在年报中对行业走向评价道,生猪养殖超额利益驱动下,许多传统大型猪饲料企业经营重点转移到生猪养殖业务,减少甚至不再对饲料产业投资。新希望也曾在年报中分析,伴随下游养殖环节逐渐规模化,行业价值的重心正逐步从过去的饲料环节,转向下游的养殖环节、食品环节。
利用育种优势降本增效
在猪周期下行期间,天邦股份将如何养猪?
“生猪养殖环节还要继续降本增效,把成本做到行业领先。”苏礼荣说,随着种猪更新优化、更多高效母猪场进入满负荷节律生产、更多租养和自建育肥场投入使用,育肥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同时,天邦股份还将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降低死淘成本,控制育肥死亡成本以及苗种成本,通过猪场数字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控制饲料降低育肥成本。
记者注意到,伴随猪价度过上半年低点,天邦股份目前的生猪业绩已略有好转。8月12日披露的月度商品猪销售情况简报显示,天邦股份在今年7月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环比增加2.67%;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4.42 元/公斤,环比增加2.09%。
不过,天邦股份也在简报中提示,生猪市场价格变动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控制的外部风险。商品猪市场价格下降或上升的大幅波动,都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