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业内普遍认为,3季度后国内猪价将正式进入下行通道,生猪价格陆续下跌。下行周期下,养殖行业盈利或将继续缩水。为应对行业由盈转亏的变化,养殖行业纷纷向下游屠宰和深加工迈进。
18-19年的非洲猪瘟重创国内养殖行业,但养殖公司通过提升出栏价格和出栏均重已实现盈利收入同比大增的目的。而未来随产能陆续释放,猪价开始进入下滑期也是大概率事件。为了应对下行的猪周期,上中下游全布局的一体化产业群的抗风险优势将会明显凸显。
由于环保、安全要求趋严,低养殖产能也将继续被淘汰,市场向规模化集中。面对未来的下行周期,养殖龙头多有向下游屠宰和深加工延伸的趋势,以调整产业机构,加大盈利空间。而当前,新建屠宰产能集中在江浙沪、京津、川渝和珠三角的周边近产区为主,这些屠宰产能将在2020年之后陆续释放,也将对传统屠宰产业形成较大的冲击。
传统屠宰业春天未至 如何应对养猪龙头的下游布局
2020年开始,前期补栏的产能陆续开始释放,加上“双疫情”对终端猪肉消费有一定压制作用,无疑也减码猪价反弹的势头。屠宰企业采购压力有所缓解,但销售压力尚存。业内人士多认为9月之后猪价或开始下滑,传统屠宰业将迎来春天,但潜在威胁已开始展露龙头,本文将对未来局势发展做简要阐述。
高价猪肉压制消费,国内屠宰企业产能闲置
据农业部发布的定点屠宰企业月度屠宰量数据显示,2019年7月前,国内定点屠宰企业总屠宰量整体维持在1500.00-2500.00万头/月,但自2019年8月开始,月度宰量由1730.34万头逐步下滑至1122.40万头.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因节日集中提振,加上季节性消费旺季的影响叠加,月度宰量短暂上涨至1509.34万头,2020年2月,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延迟,加上猪肉消费疲软等多重因素干扰,企业月度总屠宰量下滑至历史低点的832.09万头。
一般屠宰企业的月度屠宰量与国内生猪价格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尤其在去年10月后猪价长期居于34.00元/公斤以上的高位时,负相关关系更为凸显。从下游端来看,国内生猪鲜肉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农贸市场、现代零售商(超市和大卖场)、酒店及餐厅以及零售店,其中传统乡镇的农贸渠道以销售热鲜肉为主,占比在50%左右;,而大规模屠宰企业产品结构以冷鲜肉和冷冻肉为主,销售渠道以冷鲜猪肉农批中心和深加工企业为主。
当前受高猪价、低消费影响,屠宰企业产能大量闲置,开宰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未来猪价下滑后,猪价季节性周期变动特点将变的明显,企业冻品远期收益增加,也有利于屠宰企业盈利值提升,但“春天”还远远未至,养殖龙头纷纷布局下游(见上篇),且私屠滥宰屡禁不止,未来如何应对危机和迎接挑战?
对于来势汹汹的养殖龙头的下游布局,传统屠宰业将如何应对?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资源整合。2018-2019年国内规模化养殖程度已明显提高,年出栏量50万头企业生猪出栏量占比重已提升至11.41%。但屠宰行业的头部企业占比较低,行业集中度提升潜力巨大。加大产业链结构调整,加快优势资源整合,有利于应对行业的一定冲击。
2.发展低温肉制品,提升冷链物流能力,开发南方人口集中市场。目前冷鲜猪肉消费地仍以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低温肉制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未来南方人口集中地仍可能是冷鲜肉集中消费的潜在市场。
3.点对点原料采购对接,减少成本。目前,国家倡导猪肉生产质量合标,且源头可溯,点对点调运,一定程度减少中间商的经济费用,也提升生猪采购的安全系数。西北、西南云贵、东北等地长期猪价偏低,提升冷藏车的储运保鲜期,加快低价肉向高价销区远程调动,也可提升盈利空间。
4.低价进口猪肉,肉制品成本控制能力进一步强化。我国与美国、巴西等地相比,生猪养殖成本仍偏高,这也导致未来进口猪肉与国产肉相比,仍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企业低价进口猪肉进行化冻销售或分割入库,控制肉制品成本也是可行道路之一。
总之,2019-2020年,是屠宰企业和养殖企业休养生息的两年,也是行业转变的关键两年,在这个过渡期,传统屠宰业仍将在艰难中调整,迎接未来的行业变化。